【開往台灣的慢船】從台中早餐看到新一波「愛鄉土」運動

友善列印版本

台中早餐和炒麵、東泉辣椒醬,最近突然成為熱議焦點。身為已經落腳台北的台中人,真是與有榮焉。不管台中炒麵是不是真的那麼好吃,也不管不停反覆在網路上出現的「台中腔」討論結果究竟如何,見到眾人對故鄉的討論愈多,總是件好事,可能因為那給人一種存在感和偶爾的驕傲感。

除了包含黃安的少數人之外,應該沒有人會說自己不愛台灣,但「愛台灣」畢竟是一個整體的大概念,在每一天的分分秒秒之中,自身所處之地恐怕才更加實際。所以這一次的「早餐之亂」之中最彌足珍貴的是,我們不但見到了台中人對在地的熱情,甚至也從一個甫自台北移居台中一年的年輕人身上,見到了「他鄉原來是故鄉」的愛。

日本的鄉土情

緯來日本台的「妙國民糾察隊」,一直是我很喜歡的節目。這個節目每一集以日本47個都道府縣之一為主題,多數介紹該縣的美食,有時也會介紹該地特殊的語言習慣、節慶活動,或是一般人認為該縣居民擁有的性格和特殊習慣,甚至是該地某項目在全國都道府縣中的排名,例如輪胎出口量、上市公司數等等。總之,這是一個根基於地方,探討各地特點和異同的節目。

除了挖掘各種美食背後的成因和故事,其實最有趣的,是看著出身本縣的藝能人在節目中或為自己的出身地宣傳、放送,或護航爭辯,抑或是出身其他縣市的藝人很酸的挖苦該縣藝人,雙方幽默的你一句我一句。另一方面,看著這節目總能和自己過去日本行記憶相互輝映,增添一份懷念。

曾經問過幾個日本朋友,為什麼日本人似乎很重視自己出身地,包括美食、名人、節慶、高中或大學母校的一切事務。這些朋友也說不上來,甚至也不覺得日本人特別重視出身。我始終天真的懷疑,是不是因為戰國時代各國之間的區隔,造成了這個習慣。

日本山口縣萩市(現任首相安倍晉三出身地)和福島縣會津若松市之間甚至有著這個故事。在1868年明治政府肅清江戶幕府軍的戊辰戰爭中,萩市的長州藩參與政府軍與親幕府的會津藩作戰,結果政府軍勝利,不但屠殺會津若松城而且不准當地人收屍,寫下會津若松最慘烈血腥的歷史。1986年戊辰戰爭將滿120年之際,萩市提議與會津若松市結為友好都市,萩市認為,戰爭也過去快120年,仇恨也該終結了。對此,會津若松代表的回應是「也才過120年而已」。

這兩個城市之間的愛恨情仇,還不止於此,曾經在兩市市長碰面時,會津若松市長拒絕握手,而連安倍2012年到會津拜票拉票時,都還要為這歷史事件道歉。不過,2011年311大地震之後萩市捐款給會津若松,倒是被形容為「143年以來的大和解」。

為家鄉驕傲

日本的例子,讓人感受到他們對家鄉的光榮和驕傲,以及了解。不過台灣也不落人後,近年來陸續湧現、類似於台中早餐的網路討論,似乎顯示台灣人開始知道如何為自己的出身感到驕傲,開始重視家鄉的歷史和那微小的美好,甚至知道如何去愛上那與眾不同的差異。

這些討論五花八門,有時帶點酸味,有時帶點挖苦,網友搞到最後大打鍵盤戰爭的也有。例如為什麼南部叫黑輪,北部叫甜不辣;為什麼南部叫米糕北部叫油飯;為什麼粉腸在全國各地指稱的是不同的東西;如何從講電話分辨南部和北部人;中南部人討厭北部人的十大理由;嘉義人的十大習性等等,族繁不及備載。

電影與電視作品,似乎很引起了民眾對地方歷史與場所的關注,例如KANO、大稻埕、灣生回家。台灣各鄉鎮市,也有更多人加入諸如「二二八事件」、「岡山大轟炸」、「台北大轟炸」等歷史紀念活動,緬懷那段或許沈重卻意義深遠的過往。

再想一想,近代獲得好評的地方縣市長,例如高雄的謝長廷和陳菊、台南的賴清德、宜蘭的陳定南和游錫堃等人,其實硬體建設、帶有地方特色的活動倒不是他們最大的政績,他們最大的成就在於重建市民的歷史感和光榮感。市民的自信心,以及他們對地方鄉裡的關注和熱愛,才是真正促進城鄉發展、再造城市新活力的最大動力。

就這樣,我們即使不像日本人那麼強調自己的出身,卻有愈來愈多人鑽進了大街小巷,探索城市的歷史記憶,愈來愈多人返鄉,尋找那以前未曾注意過的、無以名之的東西。即使在異鄉,我們愈來愈能感受到那股故鄉的召喚,也愈來愈勇於說出自己對它的愛。

這一切由何而來?在於台灣人在學習面對和處理自己沈重的歷史與傷痛之餘,也透過已完全不同於以往大中國史觀的學校教育紮根和社會討論等途徑,無形中慢慢的朝民進黨最初打出的「愛鄉土」口號和境界持續邁進著,更能愛自己的過去、自己從何而來,也學著更尊重差異和多元──儘管我們在這方面勢必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由此看來,這些三不五時就在網路上蔓延、讓大家吵翻天的討論,其實帶有深層而光明的意義。帶著點幽默、自嘲和無奈,卻有著更多的自豪和驕傲,不知不覺的,我們可能都已經走在台灣現代「愛鄉土運動」的路上。全球化的第一步,其實是在地,當愈來愈多人一起走上這條路,我們或許就能知道,台灣的未來在何方。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