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蔣經國──台灣可否走出保守獨占的道路?

友善列印版本

距離2016年總統大選投票日僅剩一個多月,相信這會是台灣民主化迄今,最沒有什麼懸念、最未選先判的一次大選;人們幾近對即將的總統當選人呼之欲出,幾乎要抱以迎接勝利,或就此淪亡的心志,同時也幾近忘卻還有一場國會要改選的戲碼,還未意識到這場國會選舉結果可能才是一項新的歷史紀錄。

天造時勢,勢在人為,2016年的國會改選或將是民進黨創黨迄今,最有機會獨力拼過半的一次國會選舉。歷史的這一步,是走得如此偶然。回顧台灣的政黨輪替、輪替、再輪替,從來都是總統府內的事,國會始終是由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掌握過半席次,倘若下屆的議場多數不再由國民黨眾領銜,此番氣象放諸東亞的比較經驗而言,可謂「後來居上」。環顧東亞民主國家,無論是在憲政體制上實行內閣制的日本、總統制的韓國,抑或是半總統制的台灣,國會政治生態在這一片東亞的土地上,長期而言,都是由政治上相對保守的陣營取得勝利。這是一則有趣的現象。不論這幾個東亞國家的政治如何發展,不論台灣、韓國選出來的總統是如何在自由派與保守派間交替,一個「保守的國會」一直是台、日、韓共同且穩定的國會常態。這樣的常規結構,對於明年有機會在國會席次搏取過半的民進黨而言,是一段必須照顧到的歷史,否則只是如日本民主黨、韓國前開放國家黨般,崛起於時勢,終究曇花一現,最後挫敗於結構之中。

回顧台灣的政治發展,由於紛紜雜沓多年,我們會容易以為台灣每遇選舉的內部分歧在於統獨認同,言雖如此,但其實只回應了一半,只回應了當全國是一個超大單一選區的總統選舉景況,而沒有確切回應為何民進黨過去在地方選區稍大的縣市長選舉能贏,但在要撒豆成兵的國會選舉中,卻始終難以獨力支撐起優勢的問題上。說到底,那是台灣社會、台灣的選民長年慣性仰賴於一個保守的、中間偏右的新自由主義發展路線,而這樣的擁抱是奠基於過去台灣經濟蓬勃發展時,予那一輩台灣人一段鮮明且樂道多年的經驗記憶,這樣的懷舊情愫在最激昂的總統大選之外的選舉,最容易不被干擾地流露出來。這樣的結構解釋,回答了兩個問題:一是台、日、韓在全國性國會議員選舉時,選民的保守性格被過去的經驗記憶自然誘發,使得「保守的國會」成為常態;其二是國民黨恐難以續將這一套意識澆灌在1980年代後出生的年輕選民身上,致使國民黨的經濟訴求始終無法成功博得這一代人的認同。

這裡必須處理的難題,是上述兩點爭執對於政治走向的預測是存在競爭與矛盾的。以第一點為例,台灣、日本、韓國的選民之所以擁抱保守偏右的經濟路線不渝,是基於曾經且相似的結構背景,包含老生常談的國家主導產業經濟、家父長制的國家社會關係、長年的威權統治、共享儒家文化圈故而強調服從性等發展型國家理論所提列的性格,輔以這樣的經濟發展路線在當時確實起了效果,久而久之,選民在此意識下自然產生順從性,進而肯定。這是日本自民黨、韓國新世界黨(前身為大國家黨)、台灣國民黨之所以能夠長年穩住保守傾向的經濟選民選票很重要的原因:讓他們依賴並相信「保守的、偏右的經濟路線」對他們的利益是好的,一如過去真實擁有過的美好年代。

於是就台灣、韓國的選舉實作為例,不約而同出現了選民藉由在激烈對抗的總統選舉擺盪,輪流懲罰自由派與保守派陣營領袖讓他們下野;但在國會選舉部分,韓國開放國家黨所屬的自由派僅有過一次短暫、維持不到兩年的脆弱過半,其餘的國會時間都是由保守的新世界黨掌控。日本的保守勢力則更為穩定,儘管過去日相更迭頻仍,但終究限縮在保守派自民黨的派伐間流轉,日本唯一一次意義上的政黨輪替,也僅現於2009年至2012年的民主黨內閣,別無他時。台灣則未曾有過非保守陣營所主導的國會。

由此,當選民投票傾向長期偏好保守偏右的陣營時,這便是一個對自由派陣營難破的結構限制,儘管可能取得短暫突圍,但結構不變,終究易回到「保守國會」的常態。其二則是國民黨的難題。國民黨無法將上述的意識繼往開來至1980年後的一代,是因為這一代人出社會後,並未嚐及保守偏右的經濟路線帶來的利益,沒有記憶點讓他們去信服國民黨的經濟路線是好的;這是國民黨在經濟政策上無法拉近與年輕選民距離的一項因素。

至此,日後尚待仔細觀察的政治發展有二:首先,當台灣選民在經濟路線的偏好上,存在保守偏右的慣性時,民進黨該如何作為?民進黨此次看似有機會獨力拼國會過半的契機,真的是保守偏右的經濟偏好出現鬆動了?抑或只是恰巧搭了反中、要倒國民黨的勢而來?當勢頭過了,而結構仍在時,民進黨將只能再次交出國會。其次,當年輕選民普遍未受保守偏右的經濟路線嘉惠時,國民黨繼續對他們訴諸上個世紀的經濟發展說帖,只是緣木求魚、毫無建樹,若此,長期保守偏右的選民基礎則越走越窄。

在電影《再見列寧》(Good bye, Lenin!)中,身為忠誠共產黨員的母親在一次昏迷清醒後,兩德已經統一,子女為了不讓母親受到過大的刺激,而努力在母親的世界裡,持續建築一個東德並未解體的樣貌。回過頭來看台灣明年的選舉,卻也存在部份雷同的旨趣。本文好奇台灣是否真能走出迥異於日韓長期由保守陣營執政的慣性,其實是在問我們是否真要告別長年穩定在走的經濟路線,若我們給那個經濟路線的時代取一個名字,化繁為簡,或許就叫做蔣經國吧!而今,我們的紛爭正處於「再見蔣經國」,或「再見,蔣經國」的分岔點上,儘管相信這還需要一段長時間的試驗,非明年單次選舉結果就能做出判斷,然明年國會選舉的結果之所以重要,在於那是測試台灣自由派與保守派最近一次市占率多寡的機會,倘若民進黨最終國會獨力過半,對於以國民黨為首的保守派而言,其創傷程度及影響將遠勝於在總統選舉上的挫敗。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