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往台灣的慢船】兩岸關係不是男女、父子、兄弟、親戚,而是鄰居

友善列印版本

台灣和中國究竟是什麼關係?這個迷惑著無數人的簡單問題,也可以說是台灣政治最艱難的問題。

先不討論他們究竟該是什麼關係,光是如何用一個名詞描述這個關係,就很有得吵。大家習慣說是「兩岸關係」,因為它好像避免了「中台關係」和「台中關係」必須排出先後順序的困擾,而且無論是「中台」或是「台中」,都有兩國之嫌。但真正的獨派其實不太喜歡這個名詞,因為台灣和菲律賓也有兩岸關係,再扯得更遠一點,連台灣和日本也有「兩岸」關係。

我認為既然有「台美關係」「台日關係」,那麼理應用「台中關係」才對,但既然大家用慣了,連英文也不可免俗的用「cross-strait relations」,本文就姑且採用一般常用的「兩岸關係」。

台灣指標民調於10月上旬進行的民意調查發現,受訪民眾針對兩岸關係現況或對未來看法,對對「一邊一國」和「一中一台」的支持度都達到65%或以上,「兩岸同屬一中」「一國兩區」「一中同表」的認同度則都在16.2%以下。可見,雖然台灣民眾有姚人多所稱的「詭異國家認同」(心理認同一邊一國,但訴求一邊一國的政見成為票房毒藥),但使用的名詞歸名詞,實際上多數人看法是很清楚的──台灣和中國,你是你,我是我。

兩岸關係是兩性關係?

儘管如此,數十年來仍有無數人試著使用不同的語彙和類比來描述兩岸關係,最新的例子是前民進黨立委洪奇昌。根據中評網的報導,洪奇昌在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作了以下發言:

洪奇昌表示,期待北京對台灣有更多的耐心。他比喻兩岸關係就像兩性關係,大陸是一個長大的男生,台灣如同隔壁的小女孩,男生想要追女孩,希望成為一家人,如何達成目標呢?男生要常常讚美女生,買禮物,還要哄哄她、騙騙她。

他還表示,很佩服習近平的一些想法,比如,“兩岸構建共同家園”,“兩岸一家親”,“統一,需要兩岸人民的心靈契合”。

以「男女」以及「追求」來形容兩岸關係,並不令人陌生,畢竟在英文報導中,外媒也經常用「courtship」(追求、求愛、求偶)這個字眼來形容中國千方百計要擁台灣入懷的意圖和手段。但是洪奇昌很特別的使用了「大男孩」和「小女孩」的形容,最後還不忘追加佩服習近平的想法,這就很不入流了。

最誇張的是使用「哄騙」的字眼,也許他在暗示著我們,騙到了這個女生,送入洞房確定彼此關係之後,就會發生家暴、虐妻等等情事也不一定。在洪奇昌的心中,原來兩岸之間的關係可以比馬英九和國民黨更直白的方式來描繪,實在令人大開眼界。

當然,也有人試圖著用夫妻關係來套用兩岸關係,例如:

以現代夫妻觀的法理基礎解析,既是夫妻,彼此之間就產生了密不可分的共生與合作關係。雖然夫妻合體,仍是平權的,要尊重彼此的相對自主權,更須藉著溫和、信任與耐心作為溝通、協商和相互適應的智慧之鑰,以此來架構臺灣「政治定位」和舖陳和兩岸關係的定位;既是「一家親」,兩岸的憲法又都是「一中憲法」,「一中架構」就可以兼容「共表和各表」,這應是一個甚具創意和雙贏的思考模式。

如果以兩性關係、男女感情關係來論述兩岸關係,這些說法基本上不是陷入男尊女卑的窠臼,就是直接建立在「一家人」的前提下,卻忽略了是不是願意接受追求和是否願意成為一家人的關鍵。不想在一起,就只有分手而已,沒有其他結局。

父子?兄弟?

一家人並不只有夫妻,以「父子」或「兄弟」來描述兩岸關係的政治人物與政治提案更多。「父子」關係基本上是北京對兩岸關係的定位,因為北京是中央政府,在荼毒兩岸的儒家文化底下,這象徵中國對台灣擁有「我是你老悲」的不可挑戰父權,很難得到台灣人歡迎。

所以最流行的是兄弟說,前中國總理溫家寶就曾說過,而主張一中三憲、後來成為洪秀柱今年總統大選核心幕僚的台大教授張亞中也隨之呼應,希望將兄弟說定位為兩岸定位的表述,主張平行的兄弟關係和一家人的前提,是最適合描述兩岸關係的說法。這個說法,今年被洪秀柱強調出來,形容兩岸不是父子而是兄弟。

最令人驚訝的是,一向被稱為獨派大老的辜寬敏也呼應此說,提出「兄弟之邦」的概念。他自稱受到曹植《七步詩》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啟發,希望兩岸透過兄弟概念維持正常關係,「哥哥照顧弟弟,弟弟尊敬哥哥」,雙方對等。

辜寬敏同時加碼,如果中國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幫助台灣加入聯合國,他提出四個條件:

一、台灣不會加入任何敵對大陸的國際組織或軍事同盟。
二、在國際上,台灣不一定會贊成大陸的國際政策,但不贊成也不會反對,而是以棄權、放棄投票的方式,表達尊重兄弟之邦的立場。
三、以一年50億美金、10年計畫幫大陸內陸地區發展經濟。
四、台灣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大陸寶物應歸還大陸,但附帶條件是,兩蔣的遺體至今不願下葬台灣,應移回大陸,讓他們落葉故土。

我始終認為這是辜寬敏個人很大的退讓,甚至退得太遠,加碼的四條件更是有點天真。

那麼,前民進黨主席蘇貞昌怎麼想?他在金門回答大學生提問時說,兩岸是朋友而非父子,「雙方就是朋友關係,總不能你實力強就要我們接受父子或主從關係」。

鄰居關係最中性、最對等

兩岸關係究竟要用什麼樣的形態去比對,有人或許覺得沒有必要,有人覺得無聊,不過這樣子的比對,其實會非常微妙的對國家兩岸政策發揮「定錨」作用,它會是最上位的思考,並以此指導其下的政策想像和規畫。

但無論是兄弟、父子,甚或是有些人口中的表兄弟、親戚,這支錨都不能脫離台灣人民的想像、體驗和希望。近幾年來,特別是在去年的太陽花學運和九合一大選之後,其實台灣人民對中國的定位已經愈來愈清楚,台灣和中國就是很清楚的鄰居關係。

鄰居比起兄弟、父子等家人關係更為中性,當然它勢必不為北京所接受,也絕對會被北京解釋為兩國論,因為鄰居並沒有血緣關係,而之前的所有描述之所以以「家庭」為中心概念,都是為了要讓北京能夠接受台灣至少還和中國有著藕斷絲連的連結。

然而我們可以從民調數字中看出,這正是目前絕大多數台灣人民的想像和描述。鄰居不但比兄弟更中性,而且更對等,更沒有任何從屬關係,這正是台灣人想要的。鄰居之間和平相處、可以互助互惠,但不能惡言相向、不能侵害對方權利,必須保有彼此主體性,而且受到社區或大樓管理委員會(也就是國際法與體系)的規範。

還在花腦筋試著用各種已經遭到台灣人民淘汰的想法描繪兩岸遠景的人們,都該醒醒了,不要再待在辦公室和研究室裡當科學怪人了,有空的話到街上和人們聊一聊吧。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