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善導寺站改名風波看台北捷運站名問題

友善列印版本

台北捷運「善導寺」站的站名,係來自附近一間大型的日本淨土宗佛教寺廟。但2015年9月,該站所在地,台北市中正區梅花里的3400名里民有超過半數參與連署、並由里長出面向市府提案,要求將該站更名成「華山」站。里民認為,善導寺設有納骨塔,作為捷運站名予人觀感不佳,且近百年來當地的地名就是樺山/華山,從舊火車站、傳統市場到文創園區都以之為名,如今反遭忽視,不合情理。

很多年輕朋友容易以為「華山」就是文創園區的名字,其實早在1920年代初期,台灣總督府進行台灣都市町目改正時,原本在清領時期屬於三板橋庄大竹圍的這一帶,即被命名為「樺山町」(KABAYAMA-CHO),以紀念出身薩摩藩(鹿兒島縣)的日本帝國海軍大將、台灣第一任日本總督樺山資紀,其在日本治台前即來過台灣探勘,為明治政府的知台派,擔任日治台灣首任總督實至名歸。

這附近還曾有一個火車站「樺山貨運站」,1937年啟用(到1986年才廢除)。二戰之後,日本投降,中華民國政府來台灣,才把原本有木字旁的樺山,改成有中國味道的華山。中華民國在台灣進行去日本化政策時,多多少少考量了原本的歷史脈絡。

此地的傳統市場也叫做「華山市場」,1980年開幕,裡面最有名的店舖,就是國際觀光客趨之若鶩的阜杭豆漿。至於華山文創園區,則遲至1999年才開幕,其紅磚建築原為台灣發揮世界級影響力之樟腦產業的工場,目前該地亦為園區的一個入口,距離捷運善導寺站步行僅300公尺。

說這麼多,其實只是想表達一個觀念,那就是每個地方都有它的「故事」,捷運站是一個地方的主要出入門戶,它的站名,就應該要具備「說這個故事」的能力。

 

捷運站名需發揮地方辨識與地方認同功能

一個好的捷運站名,到底應該要怎麼取?我們應該要先想想看,是哪些人在使用捷運站。捷運站的使用者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當地的居民,另一種就是其他的一般乘客。

對於當地居民來說,捷運站這個地標太顯著太重要了,他在跟外地親友介紹自己住的地方時,常常就會說「我住在某某某站」,所以這個站名應該要讓居民打從心裡接受,要能夠反映在地的「地方認同」。

另一方面,對於一般乘客來說,他不住在這附近,但是當他需要到這附近辦事時,這裡的捷運站名應該要發揮「地方辨識」功能,讓他可以成功抵達正確的目的地。要做到這件事,站名的來源最好是來自具有「全市性知名度」的地名或場所名稱,並且在同一個捷運系統裡面,不應該出現兩個站名很接近、會讓人混淆的情形。

我們都很清楚,台北捷運目前就有這樣的問題。

東亞地鐵站多冠以地名 知名寺廟始能成為站名

那麼,捷運站的命名,在其他國家又是怎麼做的?捷運站的命名,畢竟還是跟語言文化有關係,台灣屬於受漢字及儒家影響的東亞地區,若展開東亞各大都會的地鐵路線圖,我們可以看到,車站的命名尊重地方歷史,城市的文化底蘊躍然紙上。

地名是最主要的地鐵站名來源,除非是相當重要的場所名稱,才有辦法取代地名成為地鐵站名。香港、上海、東京、北京、首爾與台北等東亞各大城市的地鐵站名來源中,最高度共通的為地名、大學、已成附近地名或具有全市性知名度的宗教場所、機場與車站,其次則為道路、公園與體育場。

台北的捷運站名來源中,則有五種在東亞各大城市中可說是獨樹一幟:醫院(僅上海有一相同例子)、政治紀念建築、中小學、大樓、交叉路口。這些場所,是否全都具備足夠的知名度與正當性,以取代當地地名成為地鐵站名?

 

應更積極保存歷史地名 並修改辨識性不足站名

地名是一座城市的無形文化資產,乘載著社會的集體記憶。但如今的台北,人們只注意捍衛古蹟建築,對於城市自身豐富的歷史地名,保存的努力相對不足,越來越多的歷史地名因此為人淡忘。其實,台北的老地名,多是原住民語言地名的台語音譯,以及充分反映地形景觀特徵、或富有農業移墾社會色彩的地名。台北一座座熙來攘往、每月數十萬人次進出的捷運站,其命名若能充分保留地方歷史地名,豈不是理想的文資保存法?

根據台北市政府訂定的法規,捷運站名應該要有「地方辨識性」、「地標顯著性」及「歷史意義」,取了不當名稱的捷運站,雖以不更名為原則,但在必要情形下,即原站名地標或建物不存在、或辨識性不足,就可辦理更名。這次的善導寺站改名風波,至少就符合了「辨識性不足」的理由,該寺並非全市知名的場所。

民間申請捷運站更名案例有成有敗

台北捷運站的更名,以往有頗多案例,其中由民間發動、申請於營運前更名的案例,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

在板橋,有一個站叫「府中」站,它是在2006年5月通車的,但在通車前兩個月的時候,當時的板橋市長覺得,府中站之名係源自於當地的府中街,可是這個「府」,也就是當時的台北縣政府,早就搬到板橋的另一個地方去了,原本的地標既已不存,街名與站名也就變得沒有意義,反倒是附近的林家花園,才是板橋最有名的古蹟,所以應該改成「林家花園」站,才更能夠彰顯板橋的歷史文化特色,讓更多人來觀光,她就去跟台北市捷運局爭取。結果捷運局說,通車前的車站施工,包括站名標示都已經完成了,來不及改,於是此案未能成功。

另外在台北市大同區民權西路上,有一個站叫「大橋頭」站,在還沒通車前原本被取名叫「大橋國小」站,後來捷運站附近的幾個里長看不下去了,覺得這裡的傳統地名就叫大橋頭,為什麼只用代表性有限的國小校名來命名?幾位里長就聯名向市議員陳情,才爭取到在2010年7月更名,11月通車。

至於營運後更名的案例,目前還沒發生過。前述「大橋頭」站,隔著一條淡水河,在三重那邊又有一個「台北橋」站,很容易讓人混淆,台北市這邊的幾位里長,就呼籲三重那邊也可以把站名改掉。三重當地也表示樂觀其成。

因應機場捷運通車 路網圖本就要改 單站更名僅需10萬

「台北橋」站與「善導寺」站,是最有可能成為「營運後改名成功」的兩個案例。但是這次台北捷運公司對善導寺站的回應是,更名費用要提案單位自己出,所以建議加註「華山」這個副站名就好,因為這樣比較便宜,只要花10萬元改這個站裡面的標示就可以了,而如果把站名整個改掉,就會牽涉到整個捷運系統所有相關地圖跟貼紙的更動,需花費100萬元。

其實,桃園機場捷運線要在明年3月通車,其路線係從台北車站出發,經過三重,往桃園機場方向前行,所以在它通車前,台北捷運的路網圖本來就全部都要改,這應是捷運公司自己本來就會做的事情。所以捷運站的更名只要爭取成功,其實就可以搭這件事情的順風車,所謂100萬元的費用,根本不需要提案單位自己來出,要出也頂多出10萬改單一車站內部標示就可以了。

 

捷運站是社區名片 社區應主動決定如何被看見

明年3月的機場捷運通車前,是爭取捷運站更名的好時機,北捷啟用將屆20年,此刻,把握時機,正適合展開更大規模的更名提案行動。

捷運的載客量很大,使用者除了本地人以外,還有國際遊客,所以它可以說是城市的名片,也是社區的名片,捷運站的站名,不應該只有機能性的考量,它還關乎歷史文化的保存,以及地方特色的經營。捷運站是一個社區的主要出入門戶,這個社區希望以怎麼樣的方式被看見?社區居民不應該沒有聲音地被動接受,應該要積極思考並採取行動。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