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為前媒體工作者,相信慢經常比快還好一點點,相信真理經常在兩端之中靠左一點點,相信台灣人只要努力多一點點。
去年11月,為了聲援占中50天的香港民主運動,台灣年輕球迷在東亞盃足球資格賽出戰香港時,在場邊撐起黃傘、舉起「我要真普選」布條。儘管引發「爭議」,這個事件卻為台灣運動迷在運動場合對「他國」情勢作出政治性關注、聲援和宣示,樹立了難得的例子。(參見「捍衛中華民國,從球場開始吧 」)
這兩天,球迷在瓊斯盃球場觀眾席拉出「別再說中華台北了,台灣就是台灣」布條,現任富邦籃球隊總教練、前男籃國手顏行書,在臉書上表示球場「聖地淪陷」,希望「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此言一出馬上引發大亂鬥,網友說顏自我矮化、觀念錯誤,顏說感受到網路霸凌、球員也想穿著印有台灣的球衣出賽。
顏行書的發言當然很令人悲哀,曾有類似發言的運動員,他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平心而論,牽涉到兩岸政治的議題,一名運動員的確無法改變什麼,只有無奈。如果有一天非得穿上「中國台灣」的球衣出賽,除非罷賽,否則只能照辦。當然,像棒球國手陳鏞基的例子(運動場禁台灣? 他曾豪氣回代表「台灣隊」)也是有,但球衣上總還是「中華台北」。
我們只要看下面這張照片,就知道整件事情在台灣已經被搞到多麼荒謬和錯亂的地步。林志傑的球衣上繡著「中華」,電視字幕打的是「ROC」,主播說這場球叫「中菲之戰」(中國vs.菲律賓?),球衣上的贊助商是「台灣啤酒」而不是「中華啤酒」,球賽宣傳也說比賽是在台灣舉辦,場邊球迷高喊的是「中華隊加油」。全世界可能只有台灣人自己,才搞得懂這到底是什麼狀況。
許多台灣運動員完全把問題搞反了,他們之所以要面對這些很鳥、很無意義的名稱問題,根源正是政治,正是中國不准用這個名字、那個名字,這些道理很難理解嗎?儘管運動和政治確實是兩個不同的討論層面,但「運動歸運動、政治歸政治」絕對是在台灣最被誤用的名詞之一,而且說到底,這句話所指的政治,其實大概也就是兩岸關係而已。
如果顏行書記憶還OK,我想請教他,中華職籃(CBA)當年為了不占洋將缺,又想引進中國和香港球員,而特別設立了一個「華裔球員」名額,請問這是不是政治。中華籃協主辦的瓊斯盃,非國際正式賽事,卻多此一舉的自稱「中華台北」,這是不是政治。
奧會模式的中華台北,原是逼不得已的權宜之計,沒想到今日竟歡天喜地的樂用中華台北。就好像一個人不得已在打籃球時必須叫作「大牛」,時間久了,乾脆自稱大牛,而忘了自己原來的名字一樣。
體壇從某方面來看和演藝圈一樣,不是因為中國是個賺錢的好所在,而使不少從業者患上軟骨症,就是因為個人混淆的國家認同,而使一切都亂了套。回顧起來,早在中國積極使出「以商圍政」攻勢之前,幾乎相同模式的手法,就已經滴水成河的侵蝕著體壇和演藝圈。
我們必須留意的是,從去年的足球場事件到這一次的懸掛布條,其實反映著一個更大的趨勢。那就是年輕世代的台灣認同,不但愈來愈強,而且已經滿溢到社會的各個面向;同時,他們以自己的主張為傲,不在乎在公共場所發表想法、爭取權益。「讓台灣是台灣」的意念,往後只會更加強烈,以往屈從中國的權宜措施,或許會有一天完全無法為新世代所接受。
這個完全成長在民主台灣的世代,沒有鄉愁,沒有牽絆。他們很明顯的知道兩岸之間到底是怎麼回事,和前世代不同的是,他們很明顯的對中國不再存有幻想和過度期待。他們希望台灣是一個正常而完整的國家、也只能是一個正常完整國家的信念,堅持台灣和中國不同亦不互相隸屬的決心,和自己想要一身獨立、成為全人的意念一樣強大。
因此,台灣參與國際事務的空間、台灣如何在國際上表述自己、台灣人如何解釋自己嶼中國的關係,讓台灣人作自己的想望,未來將不會只在政治場域出現,更將無法抵擋。屬於「中華台北」「中華民族」「中華隊」這些過渡安排的長日,將要結束,也將面臨更強大的挑戰。台灣社會的每一份子──當然也包括運動員在內──都應該準備好迎接那個新時代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