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中山大學政研所碩士,曾任自由時報政治組副召集人、中國時報撰述委員、壹週刊資深記者,現為自由作家。
月薪35,000,國軍仍募不足四年期的志願役士兵。若將義務役月薪從6,000提高到20,000、但役期改回兩年,有無可能提高役男當兵的意願?在保留「志願役」的同時,若能讓俗稱「不願役」的徵兵制轉為「徵願役」(真願意),是否多少可以彌補原本免當兵的失落期望?
換句話說,若要回歸徵募並行制,政府除該為政策跳票道歉,最終恐怕只有花錢,才能改正這項錯誤政策和彌補對役男的承諾,不可能不用付出任何代價。
既然全募兵制已走入死胡同,何不思考用較低的預算成本,把錢轉為投資在義務役身上,讓義務役付出比志願役較短時間,卻又有一定收入,不會感覺在軍中浪費時間。以目前兵力缺口2.3萬人為例,也只徵召不到二分之一的役男,軍方或可研究,將原本準備用於志願兵的預算,改為調高役男待遇,吸引部分役男「志願服義務役」。
台灣人口有限、財力不足,馬英九總統強推全募兵制,原本就注定失敗。要如何讓募兵制懸崖勒馬?對朝野都是政治難題,深怕一談徵兵就掉選票,但對於有心要執政的政黨,解套募兵制,絕對是明年上台後無法迴避的難題。
解構募兵制前,有項前提須先確立,是國軍需要多少兵力才能確保台海安全?依據國防部整合評估室經漢光電腦兵推精算出的數字,就是精進案裁減後的21.5萬人。也就是說,如為推動募兵制而刻意裁減兵力節省預算,無論把國軍員額下修到先前傳出的14.5萬甚至只剩10萬,都無法有效防衛台海安全,就算因而達成全募兵,也是自欺欺人的把戲。
若比較世界上採行募兵制、兵力與國軍員額相近的國力條件,在人口結構上,擁有18萬兵力的德國、19萬人的英國、22.5萬的法國,還有24.7萬的日本,總人口數分別為8千多萬、6.2千萬、6.6千萬和1.2億,人口數幾乎是台灣2.3千萬的三到五倍之多。
而國軍募兵制仿效的對象美軍,部隊規模雖達150萬,但人口數不僅是台灣的15倍,國防預算更是台灣的60倍,儘管如此,美軍和日本自衛隊的招募率也只有將近七成。
另德國因同樣面臨少子化,推動募兵早遭遇瓶頸,德國有30餘萬役男,但卻連每年6萬人的需求都招募不到,為解決這項困境,德國的女性國防部長范德萊恩僅是為了宣傳募兵制,就投入40億台幣預算。反觀台灣,有這些國家的人力和財力嗎?
根據國防部向立法院提報的數據,志願役每萬人每年平均成本約51億元,義務役則為18億元,志願役將近是義務役的三倍。若招募20萬志願兵力,光是人事預算每年就高達1,000億,這還不包括將校軍官的人事費和退伍金、終身俸等,要比照先進國家花大錢募兵,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兵役制度對台灣而言,是涉及國家生存的重大政策,本來不應成為選舉籌碼和議題;而要從徵兵轉為募兵,更不該像馬總統這般草率,在未詳盡評估是否具備條件前,就好大喜功、率爾推動,將台灣未來的國家安全置於險境。
面對中國軍力威脅,國軍唯有恢復徵募並行制,才能確保穩定兵源。既然在人口和預算有限的框架下,再怎麼增加募兵誘因,成效都有限,倒不如改為提升徵兵誘因,或增加兵役選項,嘗試降低役男抗拒服役的因素,讓部分「不願役」轉為「徵願役」,或許能找出解套之道。
曾幾何時,早年服兵役為國盡義務是件光榮的事,現今當兵卻成為年輕人的噩夢,除了社會價值觀轉變和軍人社會地位低落外,役男不想入營,主要關鍵還是在於: 一、軍中不安全;二、部隊不自由;三、服役浪費兩年時間。
其中軍中安全和生活環境的改善,需要時間整頓軍紀並改善管理,短期內難以立竿見影看到成效;但役男的待遇,則是可以立即調整,並讓被徵召的役男入伍後馬上「有感」,如果在為國家盡義務的同時,讓役男在兩年內也能夠存下近50萬積蓄,或許在退伍時,就不會覺得毫無收穫。
在維持需要較長役期的高科技和特戰兵種採募兵方式的同時,其他像是經常不足額的陸軍步兵、憲兵、陸戰隊等兵種,或軍方計畫外包的衛哨、伙房,甚或報名破表的行政、後勤等職務,只要不需操作高科技裝備或長期專精訓練的類別,都應回歸由義務役填補,如此兵源才能穩定,兵力結構才會完整。
筆者建議國防部,除現有四年期志願兵外,可先從月薪10,000、服役一年,再逐步增加月薪20,000、服役兩年的義務兵選項,雖名稱有志願和義務之差,但每年役男人數仍有十餘萬人,在兵力需求上也不需要全數徵召入伍,因此仍可先採志願服義務役方式,先填補兵力缺額,不足部分再行徵召,採取半募半徵方式,讓無論如何都不想服役的役男人數降到最低。
當然,月薪20K的兩年期義務役,對役男是否真能形成當兵的誘因,不僅需要進一步討論和調查,更必須先進行財政規劃和配套設計,筆者希望軍方能先跳脫募兵制漩渦,不要老是在募兵上打轉,或可從不同角度思考解套之道,盡早停止這項軍中明知不可為而為的錯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