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博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世界音樂教育學會下,音樂文化、教育、媒體政策委員會聯合主席(Co-Chair,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Music Education [ISME] Commission on Policy: Culture, Education and Media),助理教授。關心社會文化議題,並致力於推動藝術與音樂教育工作。
球場邊,鑼鼓聲震得我幾乎耳聾,每個人都奮力敲打加油棒,大喊「全~壘~打~~」。球飛出去了,畫出一道優雅的弧線,全場球迷忘情尖叫⋯⋯。這不是職棒總冠軍賽,接受歡呼的也不是棒球明星;場上奮戰的,個個都是12歲以下的小朋友。
這是2015 U12世界棒球錦標賽在台南。小選手們有著超齡的沈穩,面對韓國、古巴、委內瑞拉、美國等強敵,比賽開始雖陷入苦戰,卻能耐心應戰,不放棄,保持韌性。尤其與世仇古巴一役的拉鋸,烈日下打到延長賽,孩子們自然辛苦,卻沒人敢顯露疲態,一心求勝。當日雖有幾次較具爭議的判決,讓觀眾群情激憤,孩子們也有些氣餒,但依然接受、繼續奮戰,這種努力的拼搏,令人想到《KANO》電影中的場景。筆者曾於小學任教,深知這年紀的男孩子比較沈不住氣,情緒也容易受影響,但他們很冷靜、且堅持,更能在如此艱困的局面,保持清明的判斷,內心不由得一再讚嘆。最後,擊出再見安打,狂喜的隊友從休息區蜂擁而出,雀躍地對歸來的小英雄包圍、摸頭,又到投手丘上圍圈歡呼。那是年輕孩子們最真誠的互動與表現。
還記得最後一次在台灣看現場比賽,是2001澄清湖棒球場的世界盃,張誌家勝投,全場歡聲雷動,令人難忘。曾經,我每日必讀《大成報》與《民生報》,深怕錯過了任一場精彩比賽,也經常到球場觀戰。我永遠記得,1994年兄弟象第一次三連霸,大家一同拋下全場黃絲帶那一刻,心中漲滿了感動,握著絲帶的手不知何時已溽濕,顫抖不止。後來發生一次次的假球簽賭事件,棒球離我越來越遠,雖然依舊關心國際賽事,也於2013年觀看兄弟象最後一場比賽轉播時不捨流淚,但終究沒再入場看過球。「都不知道打真的還是打假的!」我忿忿地說。那是一種用盡真情後,覺得受騙的失望與傷悲。
但此次的U12,小將們用汗水拿下了亞軍,我也給自己頒了全勤獎,從預賽到冠軍戰,場場出席;孩子們的純真讓我找回看棒球的感動。
有人批評大人一心求勝,讓孩子們忘了輸贏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依據我在場邊的觀察,其實這幾場比賽是教練與孩子們美好的團隊作戰。三位年輕教練對小選手的關心,從彼此的互動就能看得出來:他們總是信任孩子,即便失誤也給予最大的信任與包容、關心與期待,更給予適時的指導。孩子的表現也令人引以為榮:場上播放客隊的國歌,總是端端正正站著;站上打擊區必定恭敬地向裁判敬禮;對裁判的判決絕對服從;對方投球時絕不喧嘩鼓譟;教練指導時永遠站好、專注聆聽;受傷了,噴藥,然後一擺一擺的走回本壘蹲下去繼續當捕手;甚至擔架都已經抬上場,還告訴大家:我可以!⋯⋯雖是細節,但身為教育者,從這些枝微末節中便可窺見孩子們平常的教育與訓練。這樣的團隊,怎能不令人感動?他們的表現,不就是「運動家精神」的最佳詮釋?
我在場邊看著、紀錄著,孩子的表現騙不了人;擊出安打總要指著天上「感謝阿公」的孩子,場邊為選手呼喊打氣的家人,孩子們在場上贏球、輸球、歡笑、淚水、狂喜、失望,這比賽讓我看到了愛與期待,純真與努力,一連數日吸引我回到球場為他們加油。冠軍戰面臨強敵壓境,用盡力氣卻仍奪冠失敗,孩子們的淚水令人心疼,但輸贏與這幾天的感動相較之下,似乎沒那麼重要了。
謝謝你們,小朋友!給了我們美好的回憶!祝福你們能這樣努力下去,各自在人生的球場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