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博士生,同時也是鬼娃株式會社劇團成員
一如往常的大學校園中,學生們總不難辨識出自己與身旁新鮮面孔的不同,即使有一樣的黃皮膚黑頭髮、說著一樣的語言,但一「耳」就可以認出身旁的正是百聞不如一見的「中國交換生」。
一
「你們好,我來自上海…」
「你們好,我來自浙江…」
學生們開始與中國交換生有了第一次的接觸,除了在中學地理課外,台灣學生其實不太在乎這些地點的差別,但也不會察覺這自我介紹詞與他國交換生的些許不同。
接著一定會經歷流行用詞的交流,又或是同詞異音的校正。體內血液有著傳統「好客」成分的台灣學生,總能迅速地在對話中換上了新字眼及「字正腔圓」的發音,或許是為了消除與「客人」間的隔閡,也或許單純只是為了有趣。
「KTV就是有個包廂⋯⋯可以在裡面唱歌⋯⋯」(註)
「等一下搭捷運的時候不可以喝飲料⋯⋯」
隨著更頻繁的生活交際,台灣學生主動解釋著這些可能存在差異的名詞與規矩,如同對待其他外國友人一般。但事實上,對中國交換生來說這些差異普遍比台灣人想像的小,可能因為是娛樂媒體在彼此間臨時差的傳遞,也可能是因為中國交換生在來台之前都曾主動地或被動地做過功課。
二
不在捷運車廂內飲食、手扶梯上靠右站立、年輕人的主動讓座⋯⋯等,台灣人這些習以為常的習慣,對於中國交換生來說都是最直接的「台灣文明」,其中也包括垃圾分類這種舉手之勞。對於要在台灣待上半年一年的他們來說,得時時提醒自己注意這些文明習慣,否則就會像被分類為垃圾一樣投以異樣眼光。而台灣學生那些出自於善意的名詞解釋與規矩解說,對他們來說,卻也是另一種形式的異樣眼光,如同我們使用「大陸妹」一詞般,其實帶著文明程度方面的歧視(註)。
不論是媒體傳播的印象或是親身接觸的經驗,普遍認知中確實認為台灣有相對高於中國的文明,但若反過來把「非文明」的整體印象套用到每一個中國人身上,確實是不公平的。又或是,我們應該以更文明的標準要求自己,對待任何一個群體或是個人,都不應投以「非文明」的歧視,應該保持著尊重。
三
台灣學生不尊重中國交換生嗎?先談談台灣學生面臨的衝突吧!
十分鐘前正對中生納入健保的政策大感不滿,隨後卻立刻要跟課堂上的中國交換生討論報告;在宿舍閱讀著台灣在國際上被中國打壓的消息,身後坐著的就是中國籍室友⋯⋯等,這是許多台灣學生的親身經驗。但就算整個社會蔓延著對於政府親中政策不滿的氣氛,並且相信中國從沒有放棄要將台灣併入的企圖,真的碰到中國交換生時,學生們又是如此清楚,心中對於中國的不信任與敵意,來自於中國政府與台灣政府,並非來自於眼前的中國交換生。於是,與其說是尊重,更精準地說,台灣學生總努力地避免與中國交換生所有衝突的可能。
但是,心中那不信任的小聲音卻從來沒停過⋯⋯
「這位中國交換生是否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是否覺得台灣很多人想要統一?」
「這位中國交換生有沒有感受到台灣民主自由的美好?」
但這些問題太敏感了,台灣學生身上的血液除了有傳統「好客」的成分外,還有著「不愛衝突」的成分,不會開口問出這樣的問題。於是,嘴巴上的問題變成了⋯⋯
「在中國,應該不能隨便批評政府吧?」
「你們是不是都要翻牆才能上Facebook ?」
「你們來台灣,是不是要定期寫報告或是相互監督?」(註)
一切都是試探,想知道身邊這位的中國交換生是「偉大中國」的「親善小種子」,還是有機會在將來成為來過台灣、中國民主自由化小種子?而這樣的試探,往往就是敏感對話的極限,彼此就這麼「融洽」地相處,甚至成為了「朋友」。
四
透過交流讓台灣與中國學生多認識對方絕對是好事,彼此能夠進一步地建立長久友誼更是難能可貴。但是,「尊重」,應該留給同時也尊重你的人。
「請您接受我認為我和你的國家是兩個不同的國家,不要一心認定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請您回到中國後告訴你身邊的人,在台灣有這樣想法的人不是只有激進的少數⋯⋯」
如果台灣學生心中也認同這樣的國家意識,那麼在面對中國交換生時大可直說。別擔心這會造成衝突,若對方會因此而產生不悅,那也絕對是對方的問題——連你的國家意識都無法尊重,還談什麼建立友誼呢?不要錯過了解中國現況的機會,但也請不要毫無底線的退讓;請精準地稱呼這些交換生為「中國生」,而非「大陸學生」,其他相關的用詞也應該以此類推。「客氣」與「不愛衝突」是美德,但是國家意識得透過每個個體溫和且堅持地傳遞,別因為「客氣」與「不愛衝突」被別人持續佔著便宜。
如同中國交換生在微笑之餘總能精準地介紹自己,他們在台灣幾乎不會這樣說⋯⋯「你們好,我來自中國⋯⋯」
而如果你因此結交了中國籍的友人,別忘了請他在離開台灣後,要努力記得曾在台灣吸過自由的空氣,並請提醒他,這每一口自由的空氣,都是靠著前人努力爭取、甚至付出生命,才得以換來的。我們會承接這個精神,爭取所有本該屬於我們的正義,祝福他們也能爭取到本該屬於他們的一切。
他們是來這裡當學生的,是吧?而這不也是台灣最值得他們學習的嗎?
(註)相關文字描述參考中國來台交換生陳夏玲發表於臉書的文章《垃圾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