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想想】 從「經濟合作」邁入「社會連結」的對話──以智謀和的兩岸和外交關係

友善列印版本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朱習會」上,喊出「兩岸同屬一中」,遭國內外媒體解讀為台灣向中國釋出終極統一的訊息。顯然,這是一個角色錯位下的錯誤解讀。其實國民黨主席的「兩岸同屬一中」論述,最多也只是代表國民黨的立場,不能代表台灣的立場,有必要先為釐清。實際上,「朱習會」的結果,朱主席照對岸劇本演出,不但沒有取得任何實質利益,「兩岸同屬一中」的發言更是畫蛇添足,徒誤導外界對台灣的民意認知。

這齣戲其實事出有因,緣於近十多年來台灣在兩岸和外交議題上,政黨間的爭議不斷,加上中國的威脅利誘,兩岸和外交策略缺乏「主動性」下的後遺症。兩岸之間,由於「一中思維」的倡議,嚴重混淆台灣百姓的基本價值;不論是「同屬一中」或「一中各表」的論述,都否定了國人的自我意識。在此遭到扭曲的思維下,長年來的外交休兵導致駐外單位喪失主體認同,以致不知為何而戰。更嚴重的是,在兩岸和外交關係處理上,我們陷入輕率且急躁的短視,只要有來自中國或其他國家的微薄讓利,就會讓我們沾沾自喜,自我滿足,完全喪失在國際外交上應有的策略與高度。

環視全球,在國際上能受到他國尊重的國家,往往是具有主體意識及特色思維;即使是蕞爾小國只要具備人本價值理念,都能受到國際優越的評價與推崇。這項普世信念,對台灣當前的處境應該有所啟發與指引。目前在台灣多元社會,不同黨派之間難免有相左的理念、立場和聲音,這本屬常態,不僅無須負面看待,而且如果政府能誠心肯定多元社會是台灣的獨特優勢,可以是我們國家最堅實的基礎,甚至是可以是對外對話的籌碼。在如此的認知上,台灣社會需要加強理性溝通和專業論述,不同政黨之間需要傾聽,相互尊重,建立互信,因為缺乏社會的連結凝聚,分化的台灣只會換得更為艱鉅的國際處境。

兩岸對話應有彈性、多元的對話:從「定性」到「動態」

換個角度來看,日前「朱習會」落得如此空洞的結果,間接印證了一項事實,兩岸對話不能依附在一個僵硬「定性 Static」的框架上,兩岸對話應依循一個彈性且多元的「動態 Dynamic」對話。換言之,面對中國霸權政治形態,兩岸對話若執著於定性的所謂「九二共識」,台灣在兩岸對話過程會進退失據,終將落入中國所設定的結果論述。更進一步言,如果除了經濟議題以外,迴避將人權、公平正義、環保、勞工權益等納入討論,結果必然是台灣自甘居於下風,中國可利用其經濟規模下的短期「經濟讓利」,讓台灣逐漸陷入「一中經濟」的枷鎖。

或許有些人因此過慮認為:如果將這些具有敏感性的社會議題檯面化,可能觸動到中國政府的焦慮神經,徒增兩岸對話的困難度。但我們可以回過頭想,這些所謂的「敏感議題」何嘗不也是台灣對話籌碼的一部分,為何要自我設限?且看中國對台慣用的兩手策略:中國明知「武力犯台說」會傷害到「台灣人民的感情」,但是中國卻從未宣示放棄「武力犯台」,因為那是中國最佳的對話籌碼,不能輕言放棄。因此面對兩岸政治交鋒,中國不但不放棄「武力犯台」這張王牌,還變本加厲,不停的創造新的籌碼,2005年其所立下的《反分裂國家法》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證,中國政府甚至拘放自家異議人士以施壓國際社會,也是常用的伎倆。

「社會正義」應是兩岸和外交對話中的關鍵議題

反觀國內則正好相反,台灣往往劃地自限自我約束,以致議題越談越小,格局越談越低。因為長久以來,我們的兩岸和外交關係似乎只是環繞在經濟議題上的對話,著實缺乏戰略高點。台灣經歷數十年締造出來的經濟奇蹟,本是台灣在兩岸對話的關鍵籌碼,但是過去二三十年來,中國市場的磁吸效應,吸引台灣企業冒進中國,「一中經濟」的結果已經讓台灣的競爭力逐漸削弱,在短期內要以經濟作為對話籌碼的可能相當有限。更值得注意的是,兩岸對話已淪為兩岸權貴資本主義經濟利益輸送工具,缺乏社會正義的經濟發展,反而帶來社會不穩定。

因此台灣在面對全球變局的同時,必須要從經濟迷思走出來,重視不同社會階層的均衡發展,強化具有包容性的社會價值。事實上,台灣擁有公民社會和社會正義的絕對優勢,旺盛的公民社會力量是過往追求自由民主人權的社會運動所累積出的珍貴果實,是我們面對國際的最佳形象。本此優勢,台灣在兩岸經貿對話已逐漸走入瓶頸的今天,應該確實檢討定位我們的對話利基,重新盤點自身優勢,在「社會和政治」議題上創造出我們的制高點。同時,台灣本身應該深化對民主自由與人本價值的信仰,在國際相關議題上大大的發聲。

「主權獨立」是台灣在政治對話中重要的堅持

多年來,巴勒斯坦面對來自強權的壓力仍堅持獨立,因此至今仍能毅然在對話桌上和以色列及其他強國斡旋。巴國的例證顯示,只有在堅持原則下的不停對話,才能促成外在環境的轉變。類同的政治處境,台灣堅持「主權獨立」不僅可以爭取國際社會的關注,更能造就多邊對話的可能性,因為這件堅持絕對是一個關鍵的對話籌碼,不容輕言放棄。因此,如何靈活的、適當的詮釋和宣示「主權獨立」,藉此維持多邊對話管道的暢通會是未來新政府的最大職責。如果政府只是一再默許中國式霸權的擴張,其結果只會削弱台灣主權獨立的主張,也不利於後續的政治對話。應有的具體作法為:

外交不能休兵,因為台灣可以也有能力貢獻國際社會。

台灣的對外關係,不能自我設限於兩岸。美日歐等大國擔心中國的霸權佈局,也關心人權發展,至於新興國家也希望創造經濟奇蹟,因此不論在經濟、社會、政治和國防等面向,台灣可以找出和這些國家合作,落實共同的社會價值和分享獨特的發展經驗。

推動兩岸「社會論壇」,展現台灣公民社會的優勢

兩岸之間的發展,除了「經濟論壇」以外,既然社會正義是兩岸人民的共同堅持,我們應該推動兩岸「社會論壇」,結合兩岸的社會團體,深化兩岸民間公民社會的交流。

綜上而言,在兩岸和外交上,台灣需要善用自我的優勢,不停的和中國以及其他關係國家對話,因為只有不停的和國際對話才能凸顯台灣價值,創造國際情勢的突圍機會,並帶給國人永恆的信心及安心。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