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焰與重生:臺灣大轟炸七十年紀念

友善列印版本

 

如欲謀求和平,請先理解戰爭

Sir Basil Henry Liddell Hart

七十年前的臺灣大轟炸,改寫了臺灣歷史。當時臺灣是屬於日本殖民地,因為國際情勢和戰略位置,被迫捲入戰爭,付出慘烈代價。然而,戰後政權轉變,國民政府刻意宣揚「中國八年抗戰」的教育政策下,臺灣人記憶漸次有著認知上的迷惑:太平洋戰爭時,空襲臺灣造成家園損毀人民傷亡的飛機,到底是哪國的飛機?從哪飛來?轟炸的目的是什麼?

1895年甲午戰爭後臺灣被割讓給日本後,殖民母國日本的戰爭逐次將臺灣捲入戰火之中。1904年的日俄戰爭,臺灣總督府支援物資,並徵調日中翻譯人才前往中國東北。第二次中日戰爭,從1937淞滬會戰開始,駐紮臺灣的步兵聯隊派往中國參戰,同時徵調臺灣人為軍伕,擔任後勤補給。到了1941年太平洋戰爭時,位於東南亞島鏈關鍵位置的臺灣,越來越捲入戰爭之中:從台南空的空中戰鬥支援、步兵聯隊重編派駐南洋,大量運送臺灣物資前往南洋,徵召臺灣軍伕,甚至志願軍參戰,最後,將臺灣本島捲入空襲的烈焰。

到底空襲臺灣的是誰?為何來空襲?

有史以來從未聽說,國家在戰爭期間轟炸自己土地人民,日本統治臺灣時期,自然不會轟炸臺灣。前來轟炸臺灣的飛機,乃是來自與日本交戰的國家,共有四個階段,分別來自不同地區:

第一階段,臺灣第一次遭受空襲,是中日戰爭武漢會戰後的1938年2月。由於中蘇軍事合作,十四架有著中華民國國徽的蘇聯SB-2型輕轟炸機,從中國大陸機場飛越台灣海峽轟炸臺北松山機場、基隆港與竹東天然氣產區。但是,飛行員卻是來自蘇聯的航空志願軍,因為中國飛行員駕駛的飛機,在臺灣海峽中迷路而返航。這次轟炸以宣示性為主,目的是告知日軍,中國在蘇聯支援下,已有越海轟炸實力。

此時,日軍已研發出自製的零式戰鬥機與轟炸機,臺灣的台南駐紮著日本海軍航空隊(台南空),以零戰武士阪井三郎為首的王牌戰隊成立,重挫美軍駐紮的菲律賓呂宋島美軍基地,成為日本叱吒南洋的重要機隊。臺灣物資開始輸往南洋,建立軍需工業。

第二階段為1942年6月美日中途島戰役後,美軍開始反攻南洋,同年9月開始派出軍機偵察臺灣,制訂轟炸計畫與目標。1943年11月24日,由陳納德率領的中美混合大隊,由中國江西的遂川機場飛來空襲臺灣新竹機場。1944年1月11日夜襲高雄與鹽水港。此階段轟炸是以宣示性為主,重要的目標是空中偵察攝影,為下一階段轟炸預作準備。

另一方面,1942年的台南空戰隊調至南洋駐紮拉巴爾機場,改編為第251海軍航空隊。二代台南空在實用機訓練部隊與屬於整備教育隊下成立。由於位於日本與南洋間,臺灣遂成為日本軍事武器、戰鬥人員南進的中繼站。臺灣人民此時真正感到戰爭的威脅,總督府徵召台籍日本兵與志願兵至南洋參戰,全島總動員,學徒出陣。

第三階段為1944年10月的臺灣沖航空決戰(台灣沖:台灣水域上的意思)。美軍日益戰勝日軍,在菲律賓攻擊雷伊泰灣海戰前,為了阻斷日本─臺灣─南洋的軍援輸送,及來自臺灣的空中攻擊,1944年10月12-17日由菲律賓海域北上針對臺灣主要基地:高雄、新竹、台南,進行大規模空襲。此期的空襲,乃針對軍港、機場、軍事機構為主。雖然駐守臺灣的日本軍機與戰艦出迎作戰,由於機種與數量的差異,日軍一敗塗地,至此臺灣本島乃至日本的防禦,已然無力應付美軍。

日軍在菲律賓慘敗,缺乏武器後援的情況下,成立駕機撞艦自殺攻擊的神風特攻隊,這個時期,臺灣成為日本補充機的轉繼地,台南、台中、高雄也成為神風特攻隊的培訓地。臺灣各城市學校機構開始疏開至鄉下,進入戰時,受到徵召入伍的除了台灣人,也擴及到馬與狗,甚至家中的鐵器、寺院的鐘鼎、金屬校門、校鐘、欄桿等,通通當兵鎔鑄為兵器去了。

1945年1月3日-22日,美軍為了展開菲律賓登陸作戰,攻台美軍有兩批,一批是從台灣東南方的航空母艦出動,另一批是從四川飛來的B-29戰機,這次的轟炸,除了軍事基地外,也對軍需工業,如日本海軍第六煉油廠、鋁工廠、造船廠、飛機廠、無水酒精工廠、鐘淵曹達株式會社等,展開大規模轟炸。由於轟炸規模強大,傷害嚴重,臺灣人民受到嚴重驚嚇,開始挖防空壕躲空襲警報的日子。

第四階段,1945年2月開始,美軍對台轟炸轉由第五航空隊負責,他們滿載由菲律賓飛來,除了軍事基地、軍需工業外,也開始進行城市無差別的轟炸。臺灣島內的行政單位、學校、市場、街道、廟宇、教堂……處處遭到轟炸,甚至屋頂上布置白底紅十字記號的醫院,周邊疏開建造防火道路的古蹟赤崁樓,依舊被炸。美軍龐然的B24優勢機群,擊落體積微小脆弱的零式戰鬥機,好像是「打火雞」遊戲,他們轟炸臺灣城市使它淪為廢墟,追殺前進中的火車船隻,從空中掃射地上螞蟻搬奔逃的臺灣人,毫不手軟。美軍留下的資料顯示,他們看待這些地上奔逃的人們為阿狗阿貓。

我們的祖輩只能膽戰逃難,涙眼看著親人流離,家破人亡。無助的臺灣人只能祈求神明保佑,台灣各地開始出現媽祖接炸彈神蹟的傳說。

對被迫捲入戰爭的臺灣人而言,這不是對抗性的戰爭,而是單方轟炸的血腥殺戮。人為刀俎,我輩父老為人魚肉,莫此為悲。

可是,就在廢墟煙塵中,死傷親人血涙未乾,殖民者敗退,接收者未來時,臺灣人自己重建了家園。

這場大轟炸,改寫了臺灣史,重繪了城市的紋理,強烈刺激了臺灣人。有因此而懷憂喪志者,也有歡迎中國接收者,有不滿欲動者,也有原文化協會的韓石泉、王受祿等重新省視生命,將至悲化為大愛者。

七十年前的大轟炸,烈焰血雨中,我們的父祖因身為被殖民者而無所遁逃於槍林彈雨間。七十年後,我們矢志不願此種慘劇再臨人間。紀念臺灣大轟炸七十週年,是為了瞭解戰爭,特別是這戰爭並非臺灣人引起,卻由臺灣人承受其痛苦,卻又在政權轉移後,後代子孫迷惑歷史記憶。如果我們不曾深刻理解臺灣人們在被殖民時期的戰爭遭遇與痛楚,又如何避免歷史重演,謀求和平?

英國軍事戰略學者Sir Basil Henry Liddell Hart曾言:「如欲謀求和平,請先理解戰爭。」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