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原民院街頭陣線成員。
時間過得很快,勢必在台灣歷史上留下標記的318運動已經滿周歲又快兩個月,若以一個孩子來說,應該能走得很穩了,那台灣呢?不論是那場盛大運動的主要核心訴求、在運動中展現的公民力量,或是隨後被社會力量擾動的政治力,是否也穩穩地朝更好的方向前進了呢?這個問題該留給台灣的每個人自己去判讀,今天我想跟大家談談318運動的另一個面貌,一個甚少在主流媒體與運動相關論述中出現的樣態──原住民族與其行動。
自318運動發生以來,各類型的出版品便如雨後春筍般,而在318運動屆滿周年之際,諸多組織紛紛進行對當時運動的各種盤點與回顧,包括各地學生社團以各種形式舉辦的回顧展,但無論哪種媒介或場域似乎都有個共通點,那就是很難看見這場運動中的多元樣貌,特別是族群的。
還記得前不久東華大學的學生社團在籌辦「太陽,落下與重升──318周年回顧活動」時向東華原民院街頭陣線提出提供展覽品的邀請,對方「318時原民青年有別於以往的無聲低調而突然出現」的說法讓我印象深刻,但無論如何對方總還算是有看見這場運動中的原住民族,比較讓我失望的是在想想論壇策畫的《這不是太陽花學運:318運動全紀錄》一書中遍尋不著原住民族的身影。原住民族議題長期被邊緣化的經驗讓我很直覺地在拿到書後往〈肖像:沒有臉孔的人〉章節中找尋可能出現的原住民,結果沒有,於是我耐著性子在書中所建構的時間、空間與媒體當中仔細翻找,但依然一無所獲,原來,比沒有臉孔更無奈的,是隱形。
其實從318運動的最初至今,各地的原住民青年與關心原住民族議題的夥伴們一直在戰鬥著,只不過這些積極的身影甚少被收納於主流媒體與觀點的視窗中。有人在第一時間衝進議場後便堅守到最後,平時散居於各地的原住民青年則在2014年3月22日於捷運善導寺站三號出口旁空地正式集結,在激發討論的「反服貿原青論壇」中凝聚出原住民族觀點的反服貿論述,更在這個被夥伴們稱為「民主小公園」的運動邊陲地帶舉行多次記者會,向政府提出原住民族對於服貿的相關訴求。
於此同時,青年更積極發想如何將議題帶回部落引發更多關注,因而自2014年三月底開始一連串的回歸部落的遍地開花行動。總計從2014年4月到6月,夥伴們在全台各部落舉辦了11場正式的部落論壇(北區3場、南區2場、東區6場),以及其他各種非正式分享服貿議題的聚會,希望引發部落族人對議題的關心,同時也藉機理解族人的想法。而隨著行動持續發展,原青們意識到社群內培力及凝聚的重要性,便在2014年8月初於花蓮港口部落舉行三天兩夜的「Yu』fafoinana 逐路者圍火會議:2014 原住民族青年行動者共識培力營」(Yu』fafoinana 為鄒語「青年」之意),共識營當中的討論並非僅針對服貿議題,事實上,該營隊主要目標是梳理過去30年的原住民族運動發展,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未來原運繼續逐路向前的行動策略。
318運動或許開啟了台灣社會多數人的意識開關,從而開始憂心被支配的政治、經濟會對生活造成多大衝擊,然而原住民族對這種處境可是一點也不陌生,幾百年來,原住民族就是這樣一次次面對各種強勢力量的支配,各個原住民族的社會結構、文化生活習慣、自然資源乃至整個族群的世界觀,就這樣一點一滴的被迫瓦解。318運動至今,原住民族的處境沒有多大改變(是說整體台灣的現實狀況似乎也是),然而對原住民族來說,最迫切且最重要的議題不是服貿、不是自經區、不是黑箱也不是自由貿易,這些當然重要,但擺在這些議題之前的是重建原住民族的主體性,以及鬆動原住民族被剝奪、被壓迫的社會結構。我們知道這不是一場短線戰役,所以只有穩穩地繼續走下去,衷心期盼這個島上98%的你們,能夠看見2%的美麗與哀愁。
【相關連結】
阮俊達所撰寫之《社會運動中的族群想像──以反服貿原青論壇為例》,該文詳實記錄了318運動期間及其後原住民族的行動策略與實踐。
照片說明:
2014年3月25日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學生於校園內進行的串聯記者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