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遊戲》:從0到1

友善列印版本

電影《模仿遊戲》改編自《艾倫‧圖靈傳》,描述「電腦之父」的艾倫‧圖靈(Alan Turing)創立計算機的過程,這項發明破解德軍的密碼機(恩尼格瑪)的貢獻,據歷史學家的研究指出,縮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程。

看完《模仿遊戲》,我們從中能思索,並學到些什麼呢?

一、從0到1的創新科技如何打造而成。

二、從0到1的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如何生成。

如果天才沒有一絲絲怪異的成分,人們絕對不相信的。言歸正傳,讓我們思考一下:創新科技或思維該如何打造。

首先,你需要的是:

1. 怪咖哲學。正視你可能與一般人有所不同,這很容易驗證,只要人們常說你有點奇怪,不太像一般人。(聽到別人這樣說你,可別生氣,或者急著改變自己,讓自己和別人一樣。因為「異於常人」可能不是貶抑之詞,甚至相反地,你應該感到高興,這可能是讚美之詞。)

就像《模仿遊戲》編劇葛拉罕‧摩爾(Graham Moore)榮獲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的得獎感言:「保持怪異、保持不同。有一天當你擁有自己的舞台,請繼續宣揚這樣的訊息。」

再來,你得有:

2. 某項基礎學科(專業)的能力,如:圖靈是數學家、解謎高手。(不要聽信別人謠傳什麼:數學不重要。你看,一項偉大的發明,能讓多少人免於生靈塗炭的戰爭陰霾。)所以,你得將自身擅長的專業,努力發揮至最大值。

當然,你還得有:

3. 摯友、知己,以及夥伴的相助。在圖靈的真實人生中,瓊‧克拉克的位置深具影響。因此,編劇葛拉罕‧摩爾賦予瓊‧克拉克(綺拉‧奈特莉飾演)這項使命,使她戲劇化地帶領圖靈邁向社交場所,使圖靈領略如何帶領一支優秀團隊完成解謎之旅,而非單打獨鬥地埋頭苦幹,唯有團隊合作,方能在有限的時間競賽中,創造出絕妙的計算機破解恩尼葛瑪。

4. 真愛。換句話說,你需要某些東西,為此可奉獻一生的價值或信念。不用消說,圖靈與年輕摯友克里斯多夫‧莫康(Christopher Morcom)的扶持關係,以及科學、解謎的共同嗜好,隨著克里斯多夫英年早逝後,這些互動的記憶,成為日後圖靈的畢生信念。誠如吳明益所言:「最好的寫作,注定來自你愛的時候。」或許,可改寫如下:「最美的人生,注定來自你愛的時候。」

5. 具備長跑選手的耐心。套句《灌籃高手》安西教練的名言:「現在放棄,比賽就結束了喔。」假設圖靈因發明的計算機運作緩慢,無法立即發揮成效,完成解謎任務,進而屈服於軍方壓力,選擇放棄改進計算機的決心。那麼,他就無法改變什麼。請記住,從0到1需要的過程,需要不只是想法,而是實踐的耐心與決心。(圖靈本身就是個擅長馬拉松的高手。)因為它不是從1到N的複製過程,而是從0到1的創新之旅。即使失敗,仍要堅持到底,讓未來的時間來斷定你成為怎麼樣的人,而非當下的囈語。

《模仿遊戲》不是好萊塢的諜報片,或是普通的傳記電影罷了。編劇葛拉罕‧摩爾成功地撰寫三段敘事跳躍的電影劇本,除了挖掘圖靈個人的「小敘事」外,更結合科學、歷史、悲劇、推理、性別議題等眾多面向,將主旋律嵌於二戰期間的「大敘事」中,最終對觀眾傳達一項主旨:「有時候,被世人遺棄的人,方能成就人們意想不到的大事。」此訊息反覆在電影出現,直至散場後,將會牢牢地銘刻在觀眾心中。

難能可貴的是,編劇少見地運用不知名的敘事者聲腔開場,成為此片的迷人之處,它打造罕見的開場模式,沒有驚人的場面、爆破,但它擁有重要的命題,讓觀眾一同評斷、參與、感受,謎底揭曉的過程,又如此令人心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