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任資訊軟體工程師、產品企劃師,現為專職影評人。經營部落格【時光之硯】多年,文章以電影心得為主,在多處網路平台、實體雜誌撰寫專欄,亦曾擔任【金穗獎】部落格評審、影展導讀人,並舉辦數次系列講座。座右銘:「美好的回憶就是我的神。」
在《愛,不散(Love is Strange)》電影一開場,一對愛侶舉行了小而動人的婚禮,當你定睛一看,會發現兩人都已是古稀之年。再隨著劇情進展,你得知他們不但相戀久矣,還早已同居了三十多年!卻直到今日才結婚,為什麼?
這答案並不難猜:因為他們是一對同志伴侶。由約翰.李斯高飾演的班(《星際效應》的外公)和阿弗瑞.莫尼拉飾演的喬治(舊版《蜘蛛人二》的八爪博士)兩人住在紐約,交往了將近半世紀後終於決定結婚,在少而親密的親友們圍繞中,他們牽著手、唱著歌,得到滿滿的祝福。然而《愛,不散》接著告訴你,在教會學校擔任音樂老師多年的喬治,旋即被炒魷魚了。他十分不解,明明全校的老師、學生和大部分家長都知道他是同志,也明白他有個同居數十載的愛人,而且一直都樂於接納他,怎麼突然出問題了?然校長無奈地告訴他:「因為主教不開心。我也無能為力,抱歉。」
由此開啟的故事,構成一部微微心疼的,又細膩溫暖的,有歌聲有淚水的小品。《愛,不散》找來兩位戲精級男星,演出這對老情侶,又不特別刁難他們的性別弱勢處境,而將主軸放在喬治失業後,經濟不再順暢的兩人被迫搬出小窩,分別到晚輩家「短暫作客」的心情。這「長輩闖入現代小家庭」的尷尬和互動摩擦,才是電影的本意。也由此,它的確拍出了某種張力,某些無奈,某部分世代/時代的差異性,和成長與轉變。
高齡71歲的班搬入侄子的小家庭,和對方的妻兒共處。班是個畫家,侄子夫妻也都是藝術家,他們的房屋現代而乾淨明亮,明顯是上流白領的日常。但他們有個孤僻的兒子,這男孩對於自己的(青春期的)房間被「年老的外來客」霸佔,氣憤難平。喬治則是住進一對善良的年輕同志警察家,受到他們熱情歡迎,這本是個自在的選擇,但問題是對方真的很「年輕」,天天開趴,雖不致於荒唐搗亂,還是讓老先生吃不消。於是電影後段,這對牽手已久的新婚伴侶在「分居」了一陣子後,彼此重逢,那淚水和委屈全溶在他們的擁抱裡。
也是在此,讓人看見了《愛,不散》的光芒,兩位男星自在而投入的情感,那麼家常,那麼親密,又那麼酸酸甜甜。他們說著想念,他們侷促地同床,他們的甜蜜比許多結婚三五年的夫妻更像熱戀期。這讓你看到愛的不散,即使不相見也不會不見,那是真摯的連結,是陰晴圓而不缺。
這也讓我想起去年十分出色的巴西電影《愛情的模樣(The Way He Looks)》。由中學生年紀的男同/男童情侶演出初戀的酸甜,它的動人在於毫不扭捏地演出愛的自然、乾淨和美好。但它的特殊也在於:片中主角們的年紀對同志愛情片來說是「非典型」的,這正如《愛,不散》,透過一般焦點外的生命/生活樣貌,來講愛情是一輩子的事。在不同人生階段,有不一樣的課題。
當然,《愛情的模樣》還有個重點,是片中學校的其他孩子們對身兼視障/性別弱勢的小男主角的霸凌,那是毫不遮掩的歧視,是「不懂事」仍不足以開脫的殘酷。顯見,在這性別平權早已是(檯面上的)普世價值的時代,我們還有很多幼稚的、直覺式的惡意必須根除。這也讓我想到另一個極端,即去年的美國電影《愛回來(Any Day Now)》,它談同志領養孩子的權利,且直接切入法律面,以具體的例子論證「問都不問就否決同志的領養權」,絕對是錯的。
《愛回來》談法律面,《愛情的模樣》則呈現性別教育從小作起的重要,兩部片對照看,又說明了那些搬弄各種(似是而非的)道理阻擋同權運動的人,說到底其實就是心裡「歧視」,但又知道歧視不對,不敢明說,只好找盡各種藉口。
再回頭看《愛,不散》,電影的溫度、人生滋味、時間的歷練都足,只可惜少數幾個批判的機會:如喬治的遭遇所能談的「世代差異」,或班與小男孩的緊張關係,或曾經說「叔叔的戀愛故事是我知道最美的愛情」的侄子,在發現兒子和男同學過從甚密的時候,也反應激烈……等等,這些呼之欲出的暗流,最後都大事化小,不無可惜。
但這些都無損其細膩。也許《愛,不散》的企圖不是衝撞性的,但這故事的真情,對記憶的珍惜,都很令人嚮往。我去看試片那天,片商特地邀請了許多對同志伴侶來參加,看他們幸福洋溢地入座,開心等待著,映後還在攝影機前擁抱留念,讓我真心驚喜。希望在台灣,讓他們可以不只結伴看電影,還結伴上法院登記的日子快到來,畢竟不是他們努力太久了,是我們早已落後自己的良心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