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德轉型正義系列報導七】就算撕碎也要討回真相──談德國如何復原政治檔案

友善列印版本

「請大家穿上外套,跟緊一點,這裡像迷宮一樣,很容易走丟。」德國史塔西檔案局檢索部門的負責人包曼(Guenter Baumann),帶著我和幾位外國記者,走進庫房深處,停在一排放滿檔案夾的櫃子和地上堆放的紙袋前,彎腰從紙袋裡抽出一小張碎紙,拿在手上說:「我們都很想知道,這裡頭到底寫了什麼?」

包曼的疑問,正是德國政府備受全球矚目的政治檔案復原計畫,也是我們此行參觀的主要目的。

史塔西(Stasi)是東德的秘密警察,專門負責考核民眾的忠誠和思想,全國數百萬人民的案底就收藏在史塔西檔案局的庫房裡。1989年年底柏林圍牆倒下,共黨政權岌岌可危,史塔西的特務擔心迫害人民的證據曝光,急忙將檔案徒手撕碎,裝進大紙袋,打算送去焚毀。

可是,誰都沒想到,兩個月後,史塔西才剛銷毀少部分檔案,總部就被民運份子佔領(見系列報導五)。國家機器壓迫人民的證據,因此得以永久保存下來:除了排起來將近111公里長的文件,還有裝滿碎紙的16000個大紙袋。

「我身後這些就是在特務辦公室裡找到的檔案夾,其中包括黨政高層下令銷毀檔案的指示,」包曼說,「看看這些紙片上的撕痕,你們不難想像,這些特務在用手撕的時候有多麼絕望。」

手工拼湊還原真相

德國在統一後實踐轉型正義的第一步,即是開放東德威權時期的政治檔案,揭露人權被迫害的真相。1990年代,史塔西檔案局曾雇用3000多人來整理和編目檔案。歷經20多年努力,這些年代久遠的卷宗,連同原本放在特務辦公室裡的文件,大致已經全部歸建完成,並以國家檔案館的保存規格,存放於全年開空調恆溫恆濕的庫房,開放給民眾和學者調閱(見系列報導六)。

至於那些被撕碎的檔案,檔案局還將碎紙袋一一打開,以人工拼湊,希望能還原歷史的真相。

「什麼案卷會優先被撕掉?為什麼非銷毀不可?這裡頭一定有什麼秘密,」從1992年檔案局成立便在這裡工作的包曼說,「我們一開始只是想試試看,沒想到拼出來的文件,竟揭發了一位天主教神職人員和一位作家的抓耙仔身份,讓我們信心大增。」

不過,碎紙細小繁多,用人力拼圖,曠日費時。「我們努力了十多年,雖然已經打開500個袋子,還原120萬張案卷,可是速度還是太慢,可能要好幾個世紀才做得完,所以我們改向佛朗霍夫的專家求救。」

電腦拼圖加快速度

佛朗霍夫(Fraunhofer)是德國最大的應用科學研究單位,旗下研究人員曾研發出MP3和LED等造福全人類的技術。檔案局與佛朗霍夫研究所在經過幾次技術試驗,確定可行之後,德國國會在2007年撥款新臺幣三億元,贊助這破天荒的計畫,希望能加快檔案還原的速度。

「佛朗霍夫研發出來的特殊軟體,能將電腦掃描後的碎紙自動歸類,拼成可以解讀的文件檔,」包曼說,「這技術聽起來很容易,可是實際操作起來很複雜,電腦得判讀出每一張碎紙片的紙質、顏色、紋路、字跡、和撕的形狀,才有可能去歸納,我們已經用這個方法,還原了20000多張被特務撕毀的卷宗。」

雖然這技術還在開發的階段,但因為可應用的範圍很廣,已引起各國圖書館界和考古學界的高度興趣。我們這群外國記者聽了他的說明後,一時間也面面相覷。這世上大概沒有人像德國人一樣,願意花這麼人力和物力,去碎紙堆裡找真相吧。難怪英國BBC的記者也肅然起敬,稱德國復原東德政治檔案的計畫是「全世界最大的拼圖」

主題歸類滿足研究需要

除了用人工和電腦拼湊碎紙,檔案局還有什麼更積極性的作法?東德從地圖上消失都快25年了,還有人對當年情治機關的檔案有興趣嗎?

「我們接下來幾年的工作,是將檔案做主題式的歸類,」包曼認為,檔案局就像圖書館,必須盡力滿足讀者的需要。「比方說,如果你們問:1960年代東德體育界最大的禁藥醜聞是什麼?我應該要馬上就能拿出一個整理好的檔案夾。」

他還指出,史塔西情治檔案的開放,能促進世人對獨裁政治的理解,因此歡迎各國的學者和記者多加利用。「德國的史塔西檔案是全世界最早開放、也是最完整開放的政治檔案,全是珍貴的史料。你想知道俄羅斯和中國的特務現在用什麼方法對付反對份子?來這邊看一看就一目瞭然。」

檔案開放至今20多年,已經有超過300萬的德國民眾向檔案局申請調閱自己的案底,去年2014年,仍有60000多人;但隨著當事人年歲漸增,申請人數有逐年減少的趨勢。檔案局未來是否能以獨立機關的形式繼續存在?還是併入國家檔案館?目前還是未知數。德國國會日前已成立專家小組,打算在2016年做出決定。

「你們以前去過東德嗎?共黨統治的時代,所有外國記者都是史塔西監控的對象,搞不好這裡也有你們的案底可以調閱。」聽包曼這麼說,我想起常去中國採訪的台灣同業,跟我說過的一些不愉快故事。

「不過,外國人的案底最敏感,很有可能就是最早被撕毀的那一批。」包曼半開玩笑地說,「我們目前拼湊起來的卷宗,還不到總數的3%,你們恐怕還得再等上好幾年。」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