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國與大陸之鬥:斯里蘭卡生存戰記

友善列印版本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在大洋上有座島嶼,島民刻苦自勵、安居樂業,無奈西邊大陸住著這麼一個強鄰:人口是2,000萬島民的60多倍,相似的血緣、語言和地緣政治利益,使得大陸國屢有侵擾或干涉島嶼的情事,而在島嶼的北方有個無人島,雙方均認為享有歷史與法律主權,大陸國更強勢宣稱不能允許他國介入,讓島民長期處於威脅。島上的政治很複雜,北部住民和中南部認同有異,形成國中之國,且因為過去的殖民者曾經從大陸遷徙了百萬人入島,讓紛歧更加深刻,島民花了很多年時間,但迄今仍在平息對立的痛。

這不是台灣與中國的恩怨,這是斯里蘭卡和印度的情仇。完全沒有捏造故事情節,北方小島叫做Katchatheevu,偶有漁民暫歇,或印度非法移民當作進出斯里蘭卡的中繼點;島嶼北部住民不是天龍國人,而是泰米爾之虎,泰米爾(Tamil)人主要來自印度大陸,曾武裝叛亂,目前已為斯里蘭卡政府軍平定;過去的殖民者-大英帝國曾為了發展島嶼的種植園經濟(plantation economy),從印度引進百萬勞工,在印度與斯里蘭卡分別獨立後,這些人絕大多數仍留在島上,並沒有回歸印度,他們多數都是泰米爾人,但終透過協議取得當地國籍。這些驚人的相似點,讓我們不得不探究一下斯里蘭卡如何應對大國。

先用最簡單的一言以蔽之:多面下注的身份/會籍。斯里蘭卡在脫離殖民統治後,並未和宗主國斷了聯繫,仍是大英國協的一員;即使和印度幾番交惡,仍加入由印度為主的南亞區域合作聯盟(South Asian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獨特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和中國有著共通語言,如今也以中國力量制衡印度,這點顯然成為現在最重要的戰略。引用一位斯里蘭卡企業家的說法:「印度是兄弟,中國是朋友」,兄弟明算帳時大哥總占上風,故需要外人幫忙,所謂出外靠朋友,特別是朋友亦有求於你,由此似乎更可瞭解斯里蘭卡的思維。即便斯里蘭卡國內對於接納中國勢力迭有反對聲浪,或質疑政府出賣主權、密室交易,但現任Rajapaksa總統長達十年執政的親中路線,是雙方得以合拍的主因。

自中國第五代領導班子接任後,對外開始積極擴張勢力,據統計斯里蘭卡有一半以上的大型基礎建設靠中國援助,像是Katunayake-Colombo高速公路、Maththala機場、Norochcholai 火力發電廠、以及籌建中的Colombo海港城等,這些當然都是重大交易,可讓中國資金「走出去」,亦可消化其國內過剩產能。但北京更在意的,是斯里蘭卡的港口。無論是過去的珍珠鏈(string of pearls)或現在的海洋絲路(maritime silk road),斯里蘭卡南部的深水港Hambantota乃是不可或缺的重點。因此從2010年開始,中國便挹注巨資(第一期工程的資金有8成5來自中國借貸,約莫3億美元),目前業已完成啟用。期間中國一再強調,港口僅有商業用途,斯里蘭卡也宣稱絕非為珍珠鏈所建,希望安撫印度的反彈聲浪。

有趣的是,今年9月習近平初訪斯里蘭卡,雙方決定強化安全合作,跟著在11月,中國海軍潛艦長征2號(Changzheng-2)與救援艦長興島號(Chang Xing Dao),以休補與訪問為名進入斯里蘭卡港口。但這港口並不是南部的Hambantota港,而是同樣由中國投資的Colombo港南集裝箱碼頭(藉由BOT享有85%的股份),此亦為首次中國公開在印度洋展示海軍力量。雖然印度未做強烈回應,仍感到威脅潛伏。這是因為中國的珍珠鏈/海洋絲路戰略,在南亞除斯里蘭卡外,還囊括了孟加拉、巴基斯坦、馬爾地夫等國,縱使這些國家未能對印度造成太大影響(暫不論巴基斯坦的核武相互保證毀滅,因為幾乎不可能動用),卻讓印度在外交上明顯遜色許多。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斯里蘭卡很清楚,引中國入關的代價並非不能平衡,因為在現代主權國際法體系的束縛下,中國(或印度)很難發動戰爭。試想,若斯里蘭卡違約,沒收那些港口資產,中國會否像上上世紀英國以貿易為名攻打清國?或上世紀英國以主權為名攻打阿根廷?這些可能性都相當的小,一旦發生則將破壞中國的聲譽與佈局,更何況印度(或美國)不會坐視不理。換言之,雙方若有爭執,最有可能即是用法律、外交途徑解決,如此斯里蘭卡的風險遂減到最低,而中國縱有大規模資金入主,只要依循當地法律,亦會在斯里蘭卡的掌握下,這也是其它先進民主國家除戰略產業外,並不格外擔心中國資金的主因。總而言之,斯里蘭卡為防範兄弟之邦煞費苦心,這等「出賣」自己的勇氣和膽識,或許值得台灣深思。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