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往台灣的慢船】捍衛中華民國,從球場開始吧

友善列印版本

週日晚間,穿著「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球衣的台灣代表隊,在台中洲際棒球場以9:0完封日本隊,拿下21歲級(21-and-under)的世界盃冠軍。大約在同一時刻,台灣隊在台北體育場東亞盃足球資格賽第二輪出戰香港,場邊有球迷拿著這麼一幅海報,上面寫著「郝伯伯,快來球場和我們一起捍衛中華民國」;終場主隊不幸以0:1敗北。

每個人都為棒球隊的表現喝采,但發生在足球場上的事件,似乎更值得思考。

為了紀念港人占中第50天,同時表示台灣人的聲援,球迷在這場難得一見湧入8860人的比賽中發動「五百黃傘撐香港」運動,在中場休息時舉起「我要真普選」布條。東亞足球協會(會長為中國籍的張劍)和中華足協人員試圖沒收布條。據現場球迷表示,足協人員以台灣世界排名已經是很悲慘的世界第188名為由,說球迷「來亂」可能「害我們辦不成比賽被扣分」。

球迷大怒,有人說「排名188是我們的錯嗎?」也有人說,台灣是民主國家、主權國家,還有人舉起「台灣魂」和上述的「郝悲悲海報」作為反制。

運動迷想必對這些畫面都感到熟悉,稍有政治意識的運動迷,更不可能對這一切不感到憤怒。所以,在此時聽到郝柏村疾呼台北市長選舉是中華民國和台獨的對決,藍營政治人物也紛紛搬出中華民國時,真讓人不知今夕是何夕。

如果要說失去中華民國,我們都還沒和蔣介石算堅持退出聯合國這筆帳。如果不是他老兄的漢賊不兩立,台灣不需要為了重返國際體壇,在1981年接受「亞奧會模式」這個詭異的設計,讓台灣運動員從此不得不背上莫名其妙的「中華台北」之名和奧會梅花旗。

可笑的是,這樣的權宜之計、不得已的措施,長久下來竟成了許多人心中的必然和習慣,一天到晚開口閉口中華台北,還跨場子跑到政治領域,成為台灣加入國際組織的名稱,更成為最喜歡捍衛中華民國的國民黨政權作為不捍衛中華民國的藉口。

2001年12月在台北舉行的亞洲盃女足賽,時任台北市長的馬英九援引「奧會模式」,派出警力直上看台沒收球迷手中的中華民國國旗。2005年,儘管瓊斯盃為自辦賽事,不受奧會模式拘束,籃協為了邀請中國球隊來訪,主動援引此模式,把「中華隊」(其實也是完全不正確的名稱)活生生改成「中華台北隊」。

當時的體委會數度指出,奧會模式僅規範賽事與參賽運動員、隊伍,並不適用於觀眾席,換言之,球迷有權攜帶並展示任何旗幟;同時體委會也表示,採取奧會模式是「不得已」的措施,國內主辦賽事毋需延用該模式。然而,馬政府硬是不予理會,當時的籃協也一再搬出似是而非的理由。

回到東亞盃足球賽事件,這項賽事採用奧會模式,所以我們的國家隊必須叫作中華台北,這也就認了,但是這次連球迷自發性的聲援占中,都遭到阻止,顯然是再一次的誤解了國際賽事規定。國際奧會(IOC)和國際足總(FIFA)憲章中,都禁止「運動員與隊伍」在「場中」表達政治訴求,但觀眾席無論如何不包括在內。

最近的一個範例是2012年倫敦奧運的南韓足球隊,在銅牌戰擊敗日本之後,朴鍾佑高舉「獨島(日本稱為竹島)是我們的領土」的海報,一度引發國際爭議,同時使他的銅牌遭國際奧會沒收(數月後才領回);但奧會憲章管不到觀眾席去。

中華民國政府在自己管轄的國土境內禁止展示國旗,自稱中華台北,已經很匪夷所思了,還胡亂引用規則,配合中國人士打壓聲援占中運動的訴求。連在中華民國境內都不見中華民國、無法享受中華民國國民依憲法享有的表達自由,這中華民國不知是怎麼捍衛的。

這些把中華民國領土捍衛到丟掉300分之299的人,卻每到選舉期間就喜歡打恐嚇牌,連1994年趙少康就使用過而且證明失敗的「陳水扁勝選,中華民國即毀滅」論,都不惜搬出來冷飯熱炒。如果真的那麼擔心中華民國毀滅,麻煩這些人士,先從球場開始作起。因為從足球到籃球,從棒球到網球,運動迷和台灣民眾的耐心,如同其他領域一般,已經如同一顆快要撐破的氣球。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