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法國,思念台灣,靈魂遊走的異鄉人。
曾任文教基金會的文宣秘書、策展人、也做過廣播電台主持人、電影翻譯、文字記者。
熱愛攝影旅行,一不小心做了空服員幾年。
目前居住波堤葉,擔任法國教育部專案師資,商管大學研究所的講師數年;
嗜小說,嗑電影,鍾愛寫作、甜點製作。
想望有一日,在異鄉回故鄉,開一家手作的甜點店,繼續寫作,素樸過日子。
十月九日下午一點,法國電台發出喜悅之聲「Cocorico」〈注一〉,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由作家巴特里克‧莫狄阿諾 (Patrick Modiano )獲得,主持人重覆放送這項新聞。
事實上,出版界並未預測法籍作家奪冠,儘管莫狄阿諾是法文學界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已譯成36種語言,1968年第一部小說《星形廣場》(La Place de l'étoile) 即得羅傑‧尼米耶文學獎,這部作品以納粹佔領法國時期為背景,作者那年僅23歲,身處六八學運的那個時代,雖註冊索邦大學卻始終翹課逃離文憑,從不用電腦寫作只以傳統紙筆創作,他曾說:「寫作是我唯一可能,如此明確,如此清晰,只有寫作可以凝結生命的記憶。」
1945 年7月30日出生,現年69歲的莫狄阿諾已創作30多部作品,包含28本小說、8部電影戲劇劇本、兒童文學、歌詞創作等,1974年與路易‧馬勒合作撰寫劇本《Lacombe Lucien》,小說《憂傷別墅》1994年亦被改編成電影,曾獲法蘭西文學院小説獎、龔古爾獎等國内外獎項。始終有固定喜愛他書寫方式的讀者追隨他,但其小說並非如此熱門,一直到十月九日以前,文化界壓寶他國詩人,最終才補充這次尚有一法國作家。果然,諾獎喜好冷門,我們這麼說好了,事實上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法版新書《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L'incolore, Tsukuru Tazaki et ses années de pèlerinage,2014) 甚至比莫狄阿諾10月才剛出版的第28小說《但願別迷失街角》(Pour que tu ne te perdes pas dans le quartier)更受市場注目。
獲獎當日,作家受訪時,莫狄阿諾極度謙虛,幾乎無法多語,直言他感覺很「不真實」好像是聽見另一與他正巧「同名同姓的人」獲獎。他如此解釋:「對我而言是一個驚喜,我存有一些童年的記憶,例如自己喜歡的作家卡繆(1957年獲諾獎的法國作家)與我仰慕的人一同並肩,非常奇妙。」這段話,恰與他小說《夜草》裡的一段相彷:
「然而,我是不是在做夢?
有時,我忽然發現自己在街上說這話,像是聽見另一蒼白的陌生人聲音。」
小說家擅長一一建構過往的記憶,重新吸吮童年的氣息,透過一種偵探小說環形的敘事結構,一次又一次追尋,憂傷酸楚的詩意描述,一如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馬塞爾。他記下幼年傷痕,探求父親被時代排除的猶太「星型」記號,母親希冀成為「明星」卻未果的演員幻夢,父母缺席的失憶追溯,二十年紀與父絕裂,幼時唯一相依的是弟弟,胞弟卻極早死去。
作品裡,我們可以瞥見作家始終孤單的心境,那些恍惚又深刻的舊事、像老抽屜底層沾了灰塵的照片,作者自知四十五載的寫作生涯,似乎在寫同一本書,一種「類自傳體」的迴音,像一張鬼寐幻影的蜘蛛網,噫嘻纏繞。
莫氏一生追尋自我,他經年累月一點一點撕開自己的傷慟結痂,岑寂挾著他,讀者不知不覺被引進一處納粹時期的地道,黯幽岑寂裡更看清了人性的殘缺、美麗、遺忘、憶識,彷彿覓尋一絲可能存在的光束,或說藉由流光已逝的背脊暗影,沉浸思索。
莫狄阿諾:「我用盡一生,只為找尋那個原點。」 〈注二〉
有時,我們必得回到原處,拿出記憶的鑽子,往過往的故事場景敲擊、探鑿,一絲一絲剝開,一點一點清掃,就像一個考古研究者,挖掘一處生命歷史的寶藏,唯有這樣,或可掘出答案,唯獨腐爛裡,仰望生命底層更深邃的華美。瑞典學院阿卡德銘(Svenska Akademien)直揭莫狄阿諾得獎的理由是「藉由記憶之藝術,他喚起人類命運最難理解的部分,並揭示了二戰納粹佔領法國時期的的過往世界。」
當日,新任的韓裔法國文化部長貝爾蘭亦發表祝賀,她說:「對法國文學界,這是美好的一天;對法國與其國民,是一個值得驕傲的日子。」事實上,法國政府在文化致力支持作家與積極鼓勵翻譯是令人羨慕的。
舉二例了解法國書市:比如,一本新書在法國實體或網路書店至多只能打 95 折,這對於書店、出版社、作家本身都是安心的保障;反觀台灣,書沒打至75至8折似難促銷,許多作家出版社還必須瞻仰大眾鼻息才得以寫出賣得好的作品,不然就是作家得身兼老師、教授或記者等,否則難以只靠寫作過日子。另一方面,法國自1981年施行鼓勵翻譯政策,法國家圖書中心可為出版社分擔最高60%的翻譯成本,譯者可以根據作品難易篇幅申請最高 6600歐元(約26萬台幣)的翻譯費;一些民間協會也會提供獎助計劃,像住所與經費補助等。是以,八零年至今法語文學的翻譯作品數量成長極快,這或許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經常看見法國作品的原因之一。
繼2008 年法籍作家勒‧克萊齊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此為法國第十五位作家得到諾獎文學桂冠。
莫狄阿諾的代表作有《星形廣場》(La Place de l'étoile,1968)、《環城大道》(Les Boulevards de ceinture,1972)、《憂傷別墅》(Villa triste,1975) 、《暗店街》(Rue des boutiques Obscures,1978)、《家譜》(Un pedigree,2004)、《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Dans le café de la jeunesse perdue,2007)、《地平線》(L'Horizon,2010)。臺灣現有譯本為《戴眼鏡的女孩》(Cathérine Certitude,1988)、《暗店街》、《三個陌生女子》(Des inconnues,1999),較新作品由允晨出版的《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莫氏2014年最新作品是《但願你別迷失街頭》(Pour que tu ne te perdes pas dans le quartier)。
假使政府與文化部門願意對「台灣文學」多一些實質的關注與翻譯補助,似乎比行銷千瘡百孔的「台灣美食」更具文化意義,而使世界更容易閱讀到台灣極其特殊、蘊藏腐質的島國文學,我們如此等待。
〈注一〉:「 Cocorico!」象徵法國精神的「公雞」狀聲詞,類似台語的「咕咕」雞叫,法國人不愛說什麼「之光」,但雞鳴一啼絕對必要。
〈注二〉:《夜草,L'herbe des nuits》,莫狄阿諾第27本小說作品,2012年加俐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