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法多年,深信巴黎不只有良辰美景,目前為大學講師
五月,正當了世人關注的焦點集中在克里米亞公投後的烏克蘭情勢時,法國的《世界報》(Le monde)刊出另一則跟公投有關的報導,標題是:「新喀里多尼亞,選舉之後,目標公投」,儘管篇幅不大,不過熟知法國近代史的人都知道,這背後代表了一個很重要的事件。
新喀里多尼亞(Nouvelle Calédonie)是一座位於澳洲東部1500公里,紐西蘭北部2000公里的島嶼,面積是台灣的一半,約18,000平方公里,人口只有20多萬人,這個島上的原住民卡奈克族(kanak)源自於台灣的南島語系,然而,它跟法國的關係更密切,法國自十九世紀中葉就將其納為殖民地,目前的行政地位是特殊領地(collectivité sui generis),擁有超過海外省(DOM)和海外領地(TOM)更多的自治權,它的地位甚至寫在法國憲法的第76和77條中,這一步是怎麼來的?這要回到1980年代的法國。
1986年法國出現了第五共和的第一次左右共治(Cohabitation),由於1981年當選總統的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輸掉了國會選舉,不得不任命政敵席哈克(Jacques Chirac)擔任總理,兩位第五共和分據左右派的天王,讓這一次的左右共治不論在檯面上或檯面下都是波濤洶湧。而距離巴黎17000公里的新喀里多尼亞正經歷了70年代以來最激烈的獨立運動,暴動謀殺不斷。
1988年4 月22日,距離第一輪總統大選只剩兩天,密特朗和席哈克分別代表左右派進行對決。新喀里多尼亞島上一群獨立派中較為激進的人士準備利用這次大選引起人們關注,他們決定佔領憲兵隊,行動在一陣混亂中造成了4名憲兵的死亡,剩下的23名憲兵被帶往島嶼北方的一個山洞中。如此的人質危機對於即將到來的選舉投下了一顆震撼彈,特別是負責掌管內政的總理席哈克,他決定增派數百名軍人前往島上,並且破天荒地派出了各式最精銳的部隊——法國憲兵特勤隊(GIGN)以及法國對外情報總局(DGSE)轄下的傘兵特戰隊(11e CHOC)和海軍兩棲突擊隊(Commdo Hubert),並將整個島列為軍事管制區,禁止媒體採訪,這個理論上屬於法蘭西共和國領土並且實行共和國法律的小島彷彿又回到了殖民地的年代。
增援的特種部隊由於不知獨立派分子的下落,在包圍其中一位主事者的村落時,使用了不人道的逼供方式,他們將村裡的大人小孩綁在木樁上毆打和羞辱,最後在4月27日找到了山洞,緊接著是漫長的談判,5月5日,距離8日的第二輪選舉只剩三天,第一輪已經落後給密特朗的席哈克,決定要展現魄力儘快將人質事件解決,75名特種部隊參與代號雨果(Opération Victor)的解救人質行動,在幾波的攻擊後,最後共有2名軍人死亡,16位獨立派人士被打死,人質事件落幕,選舉結果,密特朗連任成功。
事後經過調查發現至少有3名獨立派人士是被就地處決(exécution sommaire)或者任其失血過多而死,其他人多為頭部中彈,直到今天我們還是得不到真相也永遠得不到,密特朗連任後,決定進行彌補的工作,新政府邀請當地的政治領袖到巴黎的總理府進行協商並且簽訂《Matigon協約》,內容特別規定不得追訴兩方人馬(綁架者和軍隊)的一切法律責任,此外,對於當地原住民給予更多的經濟援助,最重要的是協約同意讓新喀里多尼亞在法國政府的幫助下逐步自治,其後於1998年又簽了一份《Nouméa協約》,讓這個島成為法蘭西共和國中自治權最大的行政體,新的協約規定在2014─2018年間舉辦最終的獨立公投。
五月中,新喀里多尼亞舉行了地方選舉,也就是一開始提到的報紙標題,在各黨派都無法掌握多數而且還沒形成共識前,公投的日期仍然無法確定,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根據人口比例(卡奈克族只佔總人口的44%,法國政府曾大量鼓勵移民到島上,故意稀釋當地人口,以防止獨立運動蔓延),或者各項民調,不管甚麼時候舉行公投,獨立成功的機會都十分渺茫,當然,25年來各項時空條件已經跟當年不同,法國政府也的確逐步實現了它對新喀里多尼亞要求自治的承諾,這一切都是那19位為了理念犧牲的族人爭取而來的,他們的墓成為一個可供憑弔的紀念碑,上面寫道:這些人為了自由灑下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