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生於臺北,在異鄉求學的普通臺灣青年。
從上星期臺北捷運發生刑案後,媒體對於犯案動機的各種揣測及鄭捷的人格特質進行無限上綱的標籤化,死刑存廢的討論、派駐在捷運站的警力數量跟種類,到事隔七日後的今天,鄭捷父母首次出面到捷運江子翠站發表談話,不知道這件事情是不是又回隨著新聞覆蓋而被大家淡忘。如果我們能夠回歸事件最根本的問題進行討論,可能我們還是沒有辦法即刻「解決」問題,但最起碼,我們沒有錯失『瞭解』問題的機會。
「這次檢察官應該會判他死刑,雖然他是我的孩子,但這是他應該面對的,如此才能平復受難者傷痛及家屬的萬分之一。我真的很痛,但是我還是必須講,法官能夠速審速決,來告慰受傷和受難者家屬。希望鄭捷能夠下輩子好好做人。」
這是今天鄭捷父母對於其子的行為所說得部份內容。另外,當鄭捷父母被問到是否會去看看鄭捷時,父母選擇沈默以對。不知道這是否真的能實質上或多或少平撫受害家屬的心情,或是還給受害者一個公道。 但是這真的是我這幾天下來,聽到最難過的一句話。
因為甚麼而感到難過呢?不是因為他們覺得兒子該死,而是因為他們到現在還是不願意聽鄭捷所想的所想說的。的確鄭捷父母現在所背負著的社會壓力不是我們所能想像的,也不該過度苛責。但是比起「希望下輩子鄭捷能好好做人」跟「法官能速審速決」,鄭捷的父母似乎忘了他們這輩子還有瞭解鄭捷的機會。
死刑與否現階段最終還是必須由法官決定,然而是甚麼樣的社會結構會讓父母到現在還是不願意聽他兒子說?其實從來整個教育體制就像在踢皮球一樣,老師─學生─家長的三角關係真的足以預防問題嗎?需要被輔導的只有學生嗎?現行的校園輔導制度的連帶性真的夠嗎?當我們看到馬英九總統第一時間發表的談話只說「這次事件,顯示出捷運警力不足的問題」以及部分立委把事件化約為低頭族的問題。試問:掌有國家資源的行政部門跟國會議員們是否有真的想過這些問題?
屋頂破洞漏水了,如果永遠只想用膠帶貼起來,再漏就多貼幾層,恐怕永遠都無法解決問題。而現在,我們面臨的情況不只是解決方向錯誤,我們連造成問題原因都還沒釐清或是連試著去釐清都還沒有。
鄭捷或許代表著社會上某種心態的存在,唯有瞭解問題,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是否要去探望鄭捷的確是父母們的選擇,但是政府能做的絕對不只是警力的佈署,還有從中扮演協調的角色等等。
再說,就算最後鄭捷真的被判了死刑,只要任何一個生命還存在的一天,社會成員就有關心彼此,瞭解彼此的責任。
臺灣加油。
1994年生於臺北,在異鄉求學的普通臺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