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論劍】學生佔立院將非最後的震撼 華山記要(八)

友善列印版本
學生佔領立法院很震撼嗎?學生佔領立法院,說明的是總統國會議長的憲政衝突,幻想以地方法院民事庭審理私權糾紛的方式來息事寧人,根本只是不切實際的鉅箭法。
 
這一個體制百病叢生,亂象百出,今天出現的9.2%民意支持度的總統憑藉他的任期保障堅持對抗73.7%逐條審朝及貿協議的民意只是眾多令人氣憤不已的亂象之一而已。
 
這一個權責不明的體制再不給他一個大刀濶斧的改造,學生佔領立法院將不會是台灣最後一個憲政震撼。因此當前朝野政黨領袖爭着依憑這一個爛體制互相廝殺卻不肯痛下決心改造體制真是匪夷所思。
 
學生佔領立法院,本質上是去年9月馬王鬥爭引爆的憲政危機的升級版;而服貿協議會引起這樣強烈的反彈則是馬政府長期以來經濟一切靠中國大戰略在民眾心目中的破產。
 
2008年痛批了8年民進黨鎖國的馬政府上台後,由國民黨財經總規劃師蕭萬長確定了經濟一切靠中國的大戰略。
 
蕭萬長寫了本書《專業治國》,書中說「台灣……無法再依賴美國為成長動力」,而中國則已崛起成為「經濟巨人」,所以「台灣目光轉向中國……就成為解決這一波經濟衰退的新思路」,因此台灣必須和中國建立兩岸共同市場。「就急迫性而言,與中國大陸先取得經濟合作的協定……是超過參與整個東亞經濟整合」,同時「上海、高雄、香港的碼頭貨運加各鄰近的機場、倉儲『合作』起來,兩岸整合成國際轉運中心」。
 
中國對台的重要性上,《專業治國》引用了洋洋灑灑的數字來說明:台灣對外貿易對象中國已位居第一,成長率還年逾一成,2006年順差更達663億美元,所以他結論是既然台灣對中依賴已超過美國,那麽台灣經濟的出路在那衰就不必再爭論了。
 
這一些論述馬政府奉為奎臬。一上台急忙推動三通協議,ECFA協議,現在又在服貿協議上快馬加鞭。馬政府這些看法做法都大有問題:
 
一、由於急着搶中國市場,無論是三通協議ECFA協議,都在馬總統愚蠢的「限時談成」的條件下談判得荒腔走版喪權辱國。
 
二、事實上台灣對中國大量出超其實只是台灣對中國投資導致的「產業內貿易」,是出口如面板零組件到中國組裝以便最後成品可以賣給美、歐、日所致。沒有後者做終端市場,台灣對中國的出超就會大幅消褪,要依賴中國都依賴不起來。
 
三、馬政府批評陳水扁政府和李登輝總統一樣採取鎖國政策,這批評並不符合事實。事實是陳水扁一上台就放棄了李登輝總統的戒急用忍政策,改採「積極開放,有效管理」。
 
陳水扁的積極開放,連NB都開放,造成帶動台灣上下游零組件廠商從台灣搬到中國形成群聚的現象,廠家台灣接單大陸出貨的效應迅速擴大,産業走向空洞化。
               
              1999〜2011歷年台灣接單海外出貨比率圖
 
台灣産業空洞化的結果,當然是台灣失業率的升高,而薪資也就上不去了。    
 
 實質薪資倒退(圖表來源:工作貧窮研究室)
 
從上面兩圖看來,陳水扁積極開放的後果實在非常嚴重。這在綠營之內也引起了許多強烈的批評。例如李登輝、林向愷、黄天麟他們對陳水扁的批評用力之重甚至大於對馬英九。去年李登輝出了一本新書《台灣要到哪裡去》就把這一點講得非常清楚。
 
只是陳水扁這樣開放,國民黨還很不滿足,他們繼續痛批民進黨政府鎖國。2000之後每當選舉時民進黨有些輔選幹部被駡得心慌意亂。我聽了告訴他們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從不出國觀光的老闆,突然說他要到蘇州玩十天,整個工廠就人心惶惶,你們說為什麼?這樣,國民黨駡民進黨鎖國不是替你催票嗎?」
 
確實如此。前面幾篇《華山記要》中提到的台灣南部從2000後才全面綠化就是這樣來的。且再回顧並說明一下:
 
1992時綠營得票比率沒什麼南北的差異,都在約35%〜45%之間,而綠得票最低的反而在南部的雲嘉兩農業縣,次低的是中部。南綠北藍的趨勢是2001之後才形成的。
 
這時間正好兩岸先後加入WTO,一齊進一步全球化,同時兩岸經濟也進一步整合之際。全球化在世界各地都造成內部貧富差距拉大的效應,從政權輪替到了2009,10年貧富不均的城鄉差距一步步拉大,2009民眾的存款,集中在台北縣市、桃園、新竹市、高雄市,五縣市佔了76%,但超過一半的14縣,存款增加都不到1%,有些地方存款還減少。
 
城鄉差距是這樣嚴重,也因此使全球化的贏者圈愈來愈支持全球化,和兩岸經貿自由化;而輸者圈內則形成了經濟民族主義的效應。在台灣,輸贏的分布又大抵分據南北,因此對兩岸經貿政策的鬆緊上被認為有重大差異的藍綠便在得票上呈現了鮮明的南北對比。
 
因此,南綠北藍的現象與其說是「地域性」的不如說是「階級性」的。 這一點再以台北市中正區為例來說明就更清楚了。中正區雖一向是藍營贏面,但民進黨主要得票區仍有轉移現象,2000之前在富有的中產階級為主的東門里得票遠比以下階層為主的汀州路多,到了2000之後得票高低就完全倒了過來。
 
2000以來,只把經濟前途重押在運用中國低價土地和勞工上,到馬政府時期,在兩岸經貿談判又顢頇無能,既帶來在亜洲四小龍成長最遲滯的成長,還失業率偏高,薪資倒退,貧富拉大,既造成了整個台灣南部的全面轉綠更造成今天對服貿協議強烈反彈;今天這反彈就從支離破碎,權責不明的體制的裂縫中噴發出了轟轟烈烈的學生佔領立法院事件。
 
拉高視野看學生佔領立法院的震撼,我們當膫解立院對服貿協議回復逐條逐項審查固然是必要的,但是,這並不夠,我們走到今天,已經很清楚的,我們根本閃避不了的是更嚴肅地檢討政府經濟「一切靠中國」的大戰略,和亟待改革的憲政改造工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