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想想】「零戰」、生命的價值與「正常國家」

友善列印版本

百田尚樹的小說《永遠のゼロ》應該是去年一年,我所讀到最精采,最讓人難忘的翻譯小說。故事內容高潮迭起,譯者王蘊潔譯筆流暢,每個篇章讀完都欲罷不能,隨時想知道接下來又怎麼了。原著小說在日本長銷大賣,去年還拍成電影,目前仍在院線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據說是作者好友)也躬逢其盛,映後說了很感動之類的話語,卻引來攻擊,讓這部電影/小說一下子突然變成了右翼軍國主義復甦的代言人。

其實這樣的批評有點「看到黑影就開槍」,百田尚樹的小說固然批評了日本戰後由佔領軍主導的反軍國主義論述,無法詮釋大多數戰前日本人的情緒;但比起對日本左翼史觀的批評,百田尚樹這本小說花了更多的力氣在批評軍國主義者對於「人」的漠不關心,以及官僚為了掩蓋自己的錯誤,寧可以更大的犧牲來掩蓋失誤的荒謬情境。

小說中寫到美國與日本兩個國家,對於飛機與飛行員生命的態度的差異。「零戰」是靈巧而性能優異的戰機,但因為輕巧,一旦被擊中就會燃燒墜毀。美國的戰機特別加強了對於攻擊的防護,因此雖然較笨重,但即便被擊中,飛行員都仍然有存活的可能。簡單來說,日本人在意的是飛機的戰鬥能力,而美國人在乎的是飛行員的性命。

對美國士兵而言,生命是最重要的資產。當遭逢神風特攻隊自殺式的攻擊,美國驅逐艦的反應是在甲板上噴漆上箭頭,寫「航空母艦在那個方向」。相反的,為了達成某些莫名其妙的目的,日本軍部所規劃的作戰,要不然就是讓戰鬥機進行最遠距離的極限飛行,然後進行十分鐘的作戰後返回,燃油不夠就自行「玉碎」;要不然就是規劃「十死零生」型態的自殺作戰,讓無數的年輕人為國捐驅,被美國人嘲笑是Baka Bomb,而指揮官卻在戰後卻毫無責任,可能還因為佔領軍的需要而復出任官。

百田尚樹在小說中再三的強調了兩個交戰國對於生命態度的差異,嚴厲的批判了軍國主義者愚昧而自私的一面。但他同時也認為,戰後左翼史觀對於神風特攻隊的否定,認為當時的人被軍部「洗腦」之說,也無法如實的呈現當時的情況。百田在其中的段落中,點出了神風隊員的遺書雖然都寫滿了愛國情懷、說是「萬分喜悅、為國捐驅」,但事實上「他們既不是英雄,也不是瘋子,只是為了如何接受逃不掉的死亡,讓自己短暫的生命變的更有意義而身陷苦惱的人。」

他認為戰後的媒體不願意面對自己在戰前瘋狂鼓吹戰爭與愛國心,和軍方一搭一唱,將日本導向戰爭末路的過去;反而以逆轉般的姿態,強烈的批評那些戰爭的犧牲者,好似愛國是一種罪惡。這種逆轉的態度看似反省,但和戰前骨子裡相同,都是高高在上的想要「教導愚蠢的國民」。是以他以其中一位退伍軍人之口,說出了「沒有一個國家像日本一樣,培養出一大票輕視自己的國家,只會迎合鄰近國家的賣國奴政客和文化人」的批判。

如此嚴厲的批評,當然會惹怒主流文化圈。來自左翼的口誅筆伐接連而至,認為百田的小說暢銷,可能是令人憂心的右翼復甦跡象。但近期以來,日本對於「正常國家」的追尋訴求,其實是肇因於戰前與戰後無論被軍國主義者、或者佔領軍所扭曲的歷史詮釋,所導致這個國家既無法面對自己戰爭的罪責,又無法面對戰後國際情勢所造成的進退維谷而來。百田的論述也可以看做是一種反省,認為日本應該要更誠懇的面對這個國家過去與未來。

百田的書暢銷,甚至可以改編成賣座電影,除了故事本身精采外,無疑也隱含著日本人對戰後主宰文化論述的左翼立場的反省聲音出現。作為亞洲鄰國的國民,除了從外媒或中媒讀來,制式反應的「軍國主義復甦」批判外,對於這個與台灣千絲萬縷的鄰國,因為那場戰爭所造成的特殊牽連所致,能不能有更具有深度、且有本土特色的深層思考?還是我們要一如往常,對世界的變化持續視而不見,繼續帶著那有色的眼鏡,看著世界兀自的旋轉到我們不再認識的方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