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是教育工作者,曾經幹過記者、教過書、作過研究,喜歡田野調查。
這幾天,基隆港碼頭「西二、西三倉庫」反都更保護古蹟的運動,沸沸揚揚。尤其,基隆地方文化工作者更向龍應台部長喊話指出,基隆碼頭的「西二,西三倉庫」是許多1949年「大江大海」那群人逃難抵台的第一站,其歷史文化意義非同尋常。這些真實的生命點滴,國民黨歷史不會教,畢竟對自居中國香火正朔的國民黨而言,這可是敗戰逃難的難堪篇章呢。
「大陳人」的大江大海
約莫一甲子的59年前,1955年2月8號,散落於中國浙江外海的大陳列島一萬八千名住民集體撤退來台。這群「大陳人」可說是台灣最後一梯大規模的政治性新移民,而這群「大江大海」的大陳人抵台的第一站,其實也是基隆港碼頭邊的西二、西三倉庫。然後,大陳人便以基隆為中心,按照不同的職業工種類別,向全台各地不同縣市散去落腳。
由於國民黨的歷史書寫,號稱以這個早已作古的「中華民國」為正統本位書寫,其歷史書寫常充斥著杜撰的史實以美化「中華民國」,不然便是窄化的單一觀點。59年前的大陳撤退的歷史教導跟書寫,當然也跳脫不了杜撰的史實與窄化扭曲的歷史詮釋的問題。然而,大陳撤退的歷史背後,不僅反應出蔣介石的政治戰略,也反應出老蔣如何透由冷戰結構下的台海對峙給予的機會,一步步地讓國民黨深化其在台灣的統治。
蔣介石舞「大陳」,志在「金馬」?!
事實上,早在1953年7月,中共的「抗美援朝」(韓戰)告一段落後,蔣介石政府的中國沿海諸島開始成為中共目標。如果說1950年6月爆發的韓戰,讓美國從放棄蔣介石的決定中更弦改張,救了國民黨政權,那麼,1954年9月3號的中共砲擊金門的「九三砲戰」,則加快了美國於1954年12月與蔣介石簽訂「中美共同防禦協約」。原本毛澤東砲打金門的本意,除了是報復蔣介石在中國沿海屢次的游擊騷擾之外,乃希冀此舉可嚇阻美國與國民黨間的協約談判,並迫使國際間正視到台海問題,並讓1955年印尼舉行的「萬隆會議」(亞非會議)可以取得有利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聲音。詎料,弄巧成拙的「九三砲戰」,竟反倒加速了防禦協約的簽訂。
然而,根據中美防禦協約中美國所承認的協防範圍,並不包括台澎之外的金門、馬祖與大陳等中國沿海外島。一方面,美國認為協防範圍的限縮確認,可以抑制國民黨政府鋌而走險的冒進;另一方面,蔣介石儘管得到美國協防的保單,但卻不滿意協約覆蓋範圍竟把金馬排除。而對岸的中共對於協約自是憤怒難抑,於是為了測試協防決心,便出手攻打大陳島,並在1955年1月搶灘進攻大陳島的門戶據點—一江山島,寫下了慘烈的一江山之役。此戰役促使美國艾森豪政府在1955年1月24向國會要求授權:「必要時協防台澎及相關地區」(related positions and territories),而於26號「福爾摩莎決議案」正式通過,但此一決議案中,也建議蔣介石必須撤出大陳。
隨後,英國知悉協防範圍擴大到金馬一事,相當不滿而跟美國施壓,導致艾森豪取消原本的正式公佈而改採私下知會方式,此演變惹惱了蔣介石,並再次揚言國民黨駐軍將不會撤離大陳。就在一來一往的外交拉扯中,艾森豪再次跟蔣介石保證協防金馬的決心,而換得了蔣介石撤出大陳的決定。蔣介石的「項莊舞『大陳』志在『金馬』」,讓艾森豪相當感冒,甚至在1955年2月16日對國會議員的談話中說出:「有時候,我真希望這兩個他媽的小島(金門、馬祖)沉下去。」
事實上,英國政府對蔣介石是相當感冒的。早從美英中的開羅會議上,邱吉爾即認為應該把「歸還中華民國」改為「當然必須由日本放棄」,而反對開羅宣言把台灣歸還給蔣介石。後來,蔣介石政府代表盟軍接收台灣並嘗試恢復台灣人民的中華民國國籍時,英國外交部即曾於1946年8月31日致函中華民國政府說:「依《開羅宣言》之意,不能私自把台灣主權從日本移交給中國,應待與日本訂立和平條約,或其它正式外交手續之後。因此,台灣雖已為中國政府統治,英國政府歉難同意台灣人民業已恢復中國國籍云云。」當然,英國反彈的原因是,設若依馬關條約移轉給日本的台灣,是日本從中國竊據的土地,那麼依南京條約割讓的香港,是否也是竊據而必須歸還,而感到屈辱。當然,在1950年代台海危機期間,時任英國首相艾德禮(Clement Attlee)甚至曾建議艾森豪必須「肅清」(iquidate)蔣介石,英國外相艾登(Anthony Eden)則建議金馬中立化哩。
當然,艾森豪認為若表現出對蔣介石的全力支持,那食髓知味的蔣介石就可能拿雞毛當令箭,冒然地進攻中國大陸把美國拖下戰爭的泥沼。因此,按照美國學者史密斯指出,艾森豪處理台海危機的方式,便是採取掩蓋底牌的模糊戰略,不讓台北跟北京知悉美國真正意圖。於是,艾森豪也必須讓中國知道,美國可能會武力干預,但又必須抑制蔣介石出兵中國大陸。
彼時,時任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雷德福海軍上將(Admiral Arthur Radford)曾跟艾森豪提及,若失去金門馬祖二島,將斲喪掉國民黨軍隊勢力存在福爾摩莎的理性基礎。換言之,蔣介石一方面必須透由金馬兩個從未屬於日本的中國國土,證成其中國政府的外衣與正當性,另一方面,此舉不僅讓「內戰狀態」得以延續,更可從內戰觀點將對岸中華人民共和國視為是叛亂政府,否則蔣介石如何能在這個按國際法上程序,乃是從戰敗國轉移給戰勝的美國託管狀態的台灣島上存在呢?!是故,艾森豪就在決心保護台灣但並非主動挑釁求戰——雖然金馬兩小島不值得保護,但又不能放棄的原則下,如履薄冰地前進著。
於是,「大陳撤退」,就在這樣的國際戰略拉扯與政治佈局算計之下,浩浩湯湯地展開這包括一萬八千多名居民的撤台工程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