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思考題】(十):工作回流,能源也有責?

友善列印版本

年初,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暢談其 2014 年相關的投資想法,其中包括計劃在美投資十代面板廠,產業界猜測這是因為蘋果近來開始把生產線挪回美國本土,鴻海身為蘋果公司的主要代工廠,也得跟進。

想當初,歐巴馬曾問蘋果能不能把製造挪回美國,得到的答案是「不可能」,不只當時的賈伯斯如此當面回絕,整個上游供應鏈也都在嘲笑歐巴馬根本不懂產業,怎麼可能把整個產業鏈都搬回美國去呢?其中嘲笑的最大聲的企業之一就是鴻海。

沒想到才過沒幾年,不可能不但變成可能,當初回絕的、嘲笑的,全都要乖乖摸著鼻子把產業搬到美國去。

言歸正傳,歐巴馬為何要製造業回流,有很多原因:

包括國家戰略考量,當反恐隨著賓拉登之死告一段落,美國的最大假想敵又回到中國身上,產業太依賴最大假想敵,這可不大妙,任何有理性的人都知道該分散風險。

也包括現實的環境問題,過去美國人認為可以進口他國的環境資源,廉價取得零組件與產品,對中國污染自己的環境視若無睹,反正別人的孩子死不完,不過,美國現在發現地球是大家的,美國西岸的酸雨,有三分之一來自中國,把污染丟到別國不管,最後還是回到美國自己頭上,真是「出來混總有一天要還」,想了想,還是自己製造,自己管控,才不會受害。

但這些都是次要的原因,歐巴馬大力推動製造業回流,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想增加美國人的工作機會,想讓資金回流、工作回流。

咦,這不是《能源思考題》嗎,講了9集的分散式能源,工作回流,跟這也有關係?

當然有囉!

每年年初,美國總統都會發表國情咨文(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今年歐巴馬也不例外,而他在今年的國情咨文中這麼說:

“Every four minutes, another American home or business goes solar; every panel [is] pounded into place by a worker whose job can't be outsourced.”

「每四分鐘,就又有一戶美國家庭,或是美國企業裝上了太陽能電池,每塊太陽能電池面板,都是由工作無法外包給外人(美國本土勞工)安裝至定位的。」

在美國,大力提倡可再生能源,帶來了許多投資與工作機會,也不只分散式能源的領域,如屬於集中式能源的離岸風能,德國大廠西門子既出錢又出力,力助可能成為美國第一個離岸風能計畫的「岬風計畫」(Cape Wind),風力發電機是西門子所提供,而買這些風力發電機的資本,也有一部分是西門子投資的。

西門子以外,丹麥風力發電機大廠維斯塔斯(Vestas),也在美國科羅拉多廠增聘員工,多達數百人,這並不只是為了響應歐巴馬的美國製造主張,而是因為美國風能發展快速,為了供應美國市場,所以在美國廠擴張產能。

太陽能也不落於風力之後,在美國,太陽能產業創造了14萬2698個工作,光是在2013年,就新增了將近2萬4千個新增的工作機會,工作機會成長率,是美國產業平均值的10倍。

前幾回,我們提到分散式能源的諸多優點,回到歐巴馬的國情咨文,歐巴馬提到了一個相當關鍵的重點:在創造工作機會上,分散式能源也優於集中式能源。

在美國,2013年,安裝住宅太陽能系統,每瓦成本為4.93美元,其中,太陽能電池面板模組只佔了0.83美元,連零頭都不到;有2.16美元來自於資金成本,如利潤、法律等專業費用、營運管理費用,以及保固成本等等;有1.22美元來自於各種人力成本,包括安裝時的勞工成本,還有所謂的PII成本,即核准、視察與電網互連成本,以及取得客戶的行銷與營運成本

而只有那0.83美元成為台灣或中國太陽能廠的營收,大部分所花的錢都是進了美國人的口袋,不管是金融業的白領階級,還是安裝工人的藍領階級。

更好的是,因為分散式能源的特性,這些工作也平均分配在各地區,雨露均沾,譬如每個社區的安裝工人安裝那個社區的太陽能面板,因此每個社區的人都有工作。

反之,集中式的大電廠,工作機會只集中在一個地方,結果是許多人得離鄉背井到外地工作。而且集中式電廠能創造的工作機會少,又大多需高度技術專業,不是人人可做得來。分散式能源則提供了更多元的工作選擇,從高度專業的研發、管理、金融工具,到藍領的現場安裝、維修、清潔等等,各階層都能各取所需。

所以分散式能源對改善失業率,尤其是失業率高的相對沒落區域,以及最不容易找到工作的藍領結構性失業者,有莫大的幫助,而且這些工作都是相當的在地化,滲透在每個住宅社區之中,沒辦法設廠在別國,由他國的廉價工人取代,無怪乎歐巴馬要特別強調這點。

今天的能源思考題,要請大家回去思考的就是:政府成天說鮭魚回流,結果回流的資金只是在炒作房地產,沒有增加多少工作機會,反而讓上班族更買不起房子。真正的資金回流,是要注入什麼樣的部門,才能真的讓工作回流,而且雨露均沾的平衡發展?歐巴馬似乎找到了其中一個答案,或許我們也可以參考參考。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