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個案。沒事看書充飢、有閒寫文聊聊時事。現專注於教育育成與科技創業。個人臉書:www.facebook.com/bleaksolitude。費德智庫共同創辦人暨專欄作家。
似曾相識,不是嗎?
對此,我為有此遭遇的朋友們感到不平。但是,我在這邊將直言,告訴你為什麼這種事情會一再重演。
過去幾年我面試過數以百計的工程師與設計師,而在閱讀履歷和實際面試的過程中,我發現台灣人與中國人在找工作的時候有個令我難懂的態度,那就是,認為一切跟專業看似無直接關係的事情都不重要。打個比方,我看過很多台灣人寫的履歷,除了實習、工作經驗外,就是列出課表、成績,很少會看到「自發性」的自習經驗、興趣或是課外活動。而面試時,很多人對於「閒聊」的回應都非常敷衍,尤其是當面試官問到 「你為什麼想做我們這個行業」或是「你為什麼會想要來我們公司」時,大部分台灣人給的答案都是明顯搪塞(例:我覺得你們的產業是明日寵兒,而我想要將我的技能貢獻給一家成功的企業),而這種屁話講了等於沒講。
而或許這很難置信,但其實在美國,面試時的專業外問題,遠比專業問題重要。
為什麼呢?
這道理其實一點也不難懂:因為每個從你們科系畢業的人上過的課都差不多,一般來講能力也不會差太多。而講到實習經驗,這些都是分組工作,你寫的應該都是整個團隊的工作成果而不是你的個人職責,面試官不會笨到連這點都不懂。美國許多公司都是派你未來的同事來面試你,如果你連最基本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都不行,誰會想要跟你做同事?
這句話或許會更讓你驚訝:你真正沒有辦法打入這個世界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為你不認真生活。
你或許會反駁說自己讀了多少書,花多少時間準備專題等,說真的這些都不重要,因為你科系上每個人都必須完成這些才能夠畢業。不願意去跟人互動、了解對方的生活與文化,代表你不管到了哪裡都沒把人當人看。
為什麼面試官會想知道你的興趣、課外社團等自發性活動?因為這些告訴面試官,你這個人知道自己想要做甚麼,而且當你想要達到一個目標是會下甚麼樣的努力。從你的談吐,對方就知道你有沒有熱忱。
如果這些都是一片空白,那你就是在告訴別人你的生活就是照本宣料,你根本沒有去認識你周遭的機會,也完全沒有去嘗試新事物的勇氣。
所以,我們是否該去怪「外國人」不給我們留學生「溫暖」呢?是否該......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最後,很多人決定回國,而卻沒有太多人會去思考,不想回國的人背後,除了國外可能相對優渥的工作待遇外,還有甚麼原因?
我個人以為,我們該憂心的不是為什麼自己不想在國外待下,而是為什麼我們有不少留學生不想回台灣。因為過去我認識的台灣學生能力最強的,幾乎都決定留在國外長遠發展。
或許你會認為他們是自私地辜負了台灣對他們的栽培。其實不然,他們幾乎一致告訴我:台灣是他們的家,他們希望能回家,但是卻不知道回家以後他們到底要做些甚麼。
事實上,有一批台灣留學生在外時,慢慢與台灣朋友來往越來越少。乍聽之下你會覺得他們過度崇洋媚外,但是若實際深入了解他們的人生經歷,你會發現他們與「台灣同胞」漸行漸遠不是沒有原因的。
在讀碩士時,我們系所來了一位來自台灣第一學府物理系與哲學系的同學。在申請至我們系所博士班之前,他在英國念分析哲學。和他聊開後,他跟我說其實他不太會考慮回台灣學術界發展,主要的原因是學術圈的學生太被動、沒有熱忱。
其實沒有經費、研究做不出成果對學術人來講是難題但是卻不是最大的障礙。學術人最怕的,其實是一個冷漠無感的系所、一個沒有「砲火」的戰場。而這位同學說自己在台灣感到最不適的,就是在研究室討論專題與論文時,同學們報告完以後其他學生只會乾瞪眼,沒有人會對別人的專題論文提出質疑、批判。我本身過去曾在台灣電資領域的第一與第二志願院校實習過,碰過的情況如出一轍。尤其是當你做的領域是非常理論性的(如經濟學、哲學、邏輯等),你身邊的同學對你的論文說實在地不感太大的興趣,大家只是想教授趕快在論文上簽名,趕快畢業去找工作。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