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左看烏克蘭困境 右想台灣未來

友善列印版本

基輔獨立廣場上的人民蜂起,反政府示威風潮短期內沒有緩解的跡象。政治、經濟情勢與台灣若合符節的烏克蘭,因瀕臨內戰邊緣,引發歐盟與美國的關切。

烏克蘭的政治抗爭行動起於2013年11月,總統亞努科維奇片面中止與歐盟簽署攸關烏克蘭與歐盟經濟整合的「聯繫國協定」(Association Agreement),琵琶別抱轉向俄羅斯主導的「關稅同盟」,激怒無法忍受烏克蘭政經改革停滯狀態的人民,再次上街抗議引發流血衝突。加上國會通過《反示威法》,限制集會遊行權利,情勢更加不可收拾,為平息眾怒,總理艾札羅夫率內閣總辭,國會也通過廢除法《反示威法》,烏克蘭反對派非但不願妥協,反而要求亞努科維奇下台,提前舉行大選。

在政治板塊上,烏克蘭東部親俄,十七世紀起即為俄羅斯帝國所兼併,俄羅斯認為該地區乃俄羅斯史的原鄉。一九三○年代遭遇史達林農業集體化下的大飢荒,傷亡慘重。二次戰後經歷快速工業化,俄裔人口因而大量流入,主要政治關切在於經濟生活的改善。西部脫俄,一次大戰前屬於奧匈帝國,戰後劃歸波蘭,二次戰後始為蘇聯兼併。此地區為烏克蘭民族主義的原鄉,二次大戰期間抵抗納粹德國進攻的主力,同時也是蘇聯晚期爭取國家獨立運動的發動地。不同於東部,西部則關切國家獨立的確保。

肇因於地緣政治因素,烏克蘭長期被俄羅斯視為禁臠,導致今日政治與經濟左右為難。1991年烏克蘭在前蘇聯解體後獨立,因波羅的海與黑海要衝的地理位置,是俄羅斯抗衡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政經戰略對決的最前線地帶,更是俄羅斯重建歐亞勢力最重要的一塊拼圖。烏克蘭人民深知獨立後的烏克蘭,必須跟俄羅斯劃清界線,然而,由於烏克蘭的經濟過度依賴俄羅斯,以及受地緣戰略地位影響,烏克蘭國內政局的發展動向始終難以擺脫「俄羅斯因素」。

烏克蘭困境的根源是外部強權,處於美中兩國在西太平洋海域對壘最前線的台灣,不僅在地緣政治上,甚至在國家認同、經濟發展上也與之相仿。在政治板塊上,台灣是南綠北藍,北部政經資源豐富,南部政經資源稀少;在國家認同上,始終受到統獨問題的困擾,根據TVBS最新民調顯示,若兩岸關係只有一種選擇,高達71%民眾希望台灣獨立,意謂著仍有29%的民眾支持與中國統一;在經濟上,ECFA、服貿等協議的簽署,融入中國主導的經濟體,明顯過度依賴中國。

烏克蘭人的示威行動被歐盟認為是「正在書寫新歐洲傳奇」,呼籲烏克蘭與歐盟和北約建立更緊密的關係。烏克蘭的問題,不只是內部民主化,更在於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施壓。普丁一再重申信守提供貸款和廉價天然氣的承諾,並強勢表態不希望北約或美國的干預。一場國內民主抗爭活動,牽動外部強權的角力,「脫俄入歐」或是擁抱俄羅斯,不僅是國內政治權力的競逐,更寓含複雜的國際政治因素。

遊走在國際強權之間的烏克蘭,通過「橙色革命」得以民主化後,人民依然必須為下一代上街頭,以行動爭取國家尊嚴,在歷史抉擇的關鍵時刻,烏克蘭人堅持與不妥協的意志,將帶給台灣人民什麼樣的省思?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