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超克藍綠》駐法作者之一,關心議題是人權、文化解殖、轉型正義、民主防衛機制,期待台灣在上述方面能「脫亞入歐」;政論作品見http://www.wretch.cc/blog/cliquer&category_id=12617327
我在法國平日所看的報紙,主要是《世界報》(Le Monde)、《解放報》(Libération)、與《Mediapart》這三份,目前還是其中二者的訂戶;這三份報紙都不是由大財團所操控,並因而有一定的「新聞專業自主」,對我而言這是信任其內容的基礎。
三份報紙的另一個共同點是:均有黨派色彩,在大選時一致傾向擁護左派候選人,三者發行量相較於法國人口數分別約是0.5%、0.2%、0.1%,為首的《世界報》是法國發行量第三或第四大的全國型付費報紙,也是海外發行量第一的法語報紙。
《解放報》於1973年創辦時走深左精英路線,五位創辦人均是記者,其中的沙特後來還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創辦之初,拒絕所有廣告、拒絕金主投資,他們相信:「沒有財務獨立,就不可能有政治上的獨立。」此外,當年還以去除公司階層化為特色,重要大事由報社全體員工一人一票決定。
《解放報》垂死過多次,現在不僅有廣告,也仰賴資本家入股,現下股份由一個銀行家持有四成;此人於2005年救了快破產的《解放報》,隔年,報社要求股東增資時,他提出驚人的交換條件:更換社長,此舉因違反該社傳統,一時爭議四起,不僅部份記者辭職抗議,《世界報》也以社論和該銀行家大打筆仗,因為《世界報》同樣也有該傳統:社長與總編輯應由報社員工以一人一票方式選出,股東不得介入與指定。
但傳統報業式微的惡運,也在2010年降臨到《世界報》了;為了不重蹈《解放報》覆轍,《世界報》成立一個二十人的監委會來挑選金主,其中九位還是世界報的員工;當時有五組候選人,在員工方一面倒的情況下,由號稱「BNP」的這一組出線。
「B 」是 Pierre Bergé,他是時尚大師YSL生前的男友,也是法國社會黨最著名的金主之一。「N 」指的是 Xavier Niel為電信大亨,素以和當時右派總統關係惡劣聞名。「P」則是Matthieu Pigasse, 他是銀行家也是社會黨智庫的顧問。
至於Mediapart,這其實是一份付費網路報,始於2008年,一開始的訂戶來源,主要來自敗選左派總統候選人之號召,該報成立後也的確一路追打執政不佳的右派總統,不僅因而獲得聲譽,近年更為股東帶來財富。
該報的起始資金,是五位創辦記者的五千萬台幣,加上企業界七千萬台幣的外來投資,但營運完全在記者方掌握之下;該報維持獨立自主的祕訣有二,一是只靠網路發行,降低創辦門檻,二是幾乎全靠訂費支持,不拉廣告。
這樣的選擇,可以讓Mediapart沒有廣告商支配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報紙定位:他們評估,免費電子報最後必走向媚俗路線,因為得依賴瀏覽量營收,相反地,Mediapart有明確政治信念,並不時進行深度分析,不可能見到川流不息的讀者。
目前該報有二、三十位記者,並有四百位支持者兼部落客在此免費提供文章,二者文章分立清楚;一月訂費九歐,約是實體報紙五分之一;2010年,因為挖出右派政府一大醜聞而聲名大噪,經營方二年即達成財務平衡,進度遠超預期,五位創辦記者均喜出望外。
看到這裡,一定會有人以天然呆的臉龐發問:這些有黨派色彩的媒體,怎還能算是獨立自主呢?
其實,法國每一份付費報紙都有其光譜定位:從深左到深右;有特定意識型態,除了有利市場定位,也是因為只要一入手分析與評論時事,必定得援引到意識型態。
可以說,在法國沒有意識型態代表膚淺,這類的「中立報」若不是那種以大發行量賺廣告利潤的免費報,就是扒糞報。至於各方報紙支持意識型態相彷的政黨,只要未違反新聞倫理,會被理解為理念的結合,而非喪失獨立自主,因為特定意識型態不是特定政黨的禁臠,它終究是人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