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想想】國會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國會怪談系列一

友善列印版本

馬英九上台之後,常常推出各種名之「改革」的方案,但無論是奢侈稅、證所稅或者二代健保,他的改法常常讓人聞之休克,制度越改越糟,受害者滿山遍野,怨聲載道,「賣勾亂啊」幾乎變成全民共識。他就像童話故事裡面的國王,只是國王點石成金,他點金成屎。這位自我感覺良好的改革倡議者,雖然屢戰屢敗,卻好像從來沒問過自己,改革的目的是什麼?

改革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讓改革者有更好的名聲嗎?是為了滿足某些既得利益者的私心嗎?還是為了對問題提出解決之道?如果這是生活與倫理的考題,所有的人應該都會選擇最後一項,問題是在馬英九的政治實踐上,一和二永遠排在三的前面。是以他的改革總是抓不到重點,不斷在製造新問題,而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上周四的朝野協商,執政黨突然拋出內容令人目瞪口呆的「國會改革」就是最新的案例。

因為具爭議的議事屢被杯葛,國民黨決定推出黨版「國會改革」方案,內容包括設置警衛隊維持議事秩序、爭議性法案縮短表決期限、委員會單一召委制、黨團組成員額提高、以及杯葛議事時肢體衝突或佔領主席台可以罰款等等。整體來看,這個「改革」美其名是要提升議事效率,實際上卻是把在野黨少的可憐的現有杯葛、監督權力完全取消,並將小黨徹底逐出國會的實質運作過程。

此案一旦通過,未來佔領議場可以要警衛隊抬出去、肢體杯葛可以罰錢、單一召委制讓多數黨可以掌握全部委員會運作、爭議法案限時通過就可以減少少數黨杯葛的時間力道。若此,少數黨將被閹割,多數黨則可以為所欲為,毫無需忌憚任何杯葛的推動任何爭議性政治議程。未來遇到像美牛、服貿、核四這種執政黨想要,但社會意見紛紜的法案時,少數黨唯一剩下的權力只有質詢,而如果多數黨硬要將案子逕付二讀,又挾多數要求停止討論、逕付表決,那少數黨連質詢的機會都沒有。

「改革」的消息傳出,一時傳為笑柄,有論者開玩笑說,執政黨既然這麼討厭國會,乾脆把國會廢掉,未來凡事總統說了算就好。可見這個所謂「改革」,不僅違背了非內閣制國家權力分立、制衡的基本概念,也讓國會的組成變的單一化。倡議者似乎只想到讓爭議議題避免杯葛、加速通過的技術面向,卻忘記了國會的本質是什麼?國會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國會是最高民意機關,它的任務是監督行政單位。在大多數的議題上,民意應該是多元、各式各樣的。是以國會議員的組成,自不會是全然菁英主義的,必然會是氣質各異、想法多樣政治人物,夾帶著各式各樣摻雜諸多利益的不同意見,在議場上相互辯論與說服。所以政治學家才會說政治是「權威性的價值分配」,而國會是利益匯聚的場所。這是古典國會的精神,也是國會存在的基本價值。

在當代國會的實踐中,辯論與說服也許少了、政黨的意志也許被強化了,但如果就此遺忘了國會存在的本質,就會只想著枝微末節的技術改革,而忽略了這種議事效率的提升,是以要少數閉嘴來成就,不僅衝擊到國會存在的古典精神,也遺忘了民主政治的本質。當然,比較大的可能是,這些來自威權時代的改革倡議者,其實從未思考過國會存在的本質意義,因為在他們淺薄的民主經驗裡,國會一直都是獨裁者的橡皮圖章。

國會當然需要改革,但需要的改革是什麼樣的改革?是這種充滿私心與權力慾望、違背國會存在精神的改革嗎?民主國家可以因為有不同意見,就修改國會法規閹割少數黨的權利嗎?這就是一個民主國家的執政黨,與他的博士團隊腦袋中對「改革」的想像僅有的程度嗎?

當前的閣揆,曾經被誤認為自由主義者,但無論他是不是自由主義者,作為一流名校的政治學博士、曾在政治學界擁有桃李滿天下的名聲,總歸要對憲政體制、民主國會的古典精神有著基本的認識吧?在他與他的大老闆拙劣的領導下,行政團隊在擁有絕對多數權力的狀況下施政仍然顛簸,他與他的團隊想出來的方法,居然是閹割國會少數黨的權力。看著書架上那本《自由民主的理路》,我不禁要想,下次再版時,是不是該改改內容,談一下這個國家的民主,怎麼樣一點一滴的葬送在這些自命為「改革者」充滿權力私慾的「改革」口號中,並順便將書名改成《自由民主的死路》?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