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目前於美國進修電機研究所。關心的議題包括政府效能、知識經濟與程序正義。
新聞連結:
黃色小鴨能夠在高雄、桃園、基隆三地輪流展出,當然值得所有台灣人高興。但是我要講一句公道話:「地方執政團隊,千萬不要以為把小鴨充個氣擺在那邊,就是人氣與政績的保證。這背後是要下很多工夫的。」黃色小鴨旋風的背後,需要很多協調與努力;少了這份協調和努力,黃色小鴨帶來的將不是無限的商機,而是無奈和困擾。就像爆破的小鴨,令人沮喪。
在招徠黃色小鴨商機以前,地方上的執政團隊,應該要問自己幾個問題:
1. 我們有沒有充份瞭解到,該縣市引以為傲的景點、特色,甚至是整個城市的主題是什麼?
2. 執行層面上,費用、授權、場地、交通,有沒有全部搞定?有哪些事情是縣市政府應該協助處理的?
3. 地方上的民眾、商家、觀光業者,是否都能充份理解到小鴨的商機,並且參與其中?
如果可以相當程度地搞懂這些問題,我相信,桃園縣政府應該不會把小鴨放在新屋後湖埤(永安漁港的立地條件好很多不是?就算要強調埤塘地景,龍潭大池恐怕都是更佳的選擇。當然桃園縣政府是有與地景節合併辦理的現實考量,但立地條件實在是差到讓人有點錯愕)也不會到了小鴨充氣前不到一個禮拜,才開始整地、放水、規劃大眾運輸。更別說提早整合週邊商家與食宿業者,推出套裝行程,把商機利潤最大化。
黃色小鴨旋風,不只是大家來看一隻充氣娃娃而已。它其實是一次政府執行力與地方觀光產業的大演習。在黃色小鴨來之前,我其實不是很關心事態怎麼發展;但一個月的新聞看下來,令人不禁佩服高雄確實很成功地把小鴨旋風給最大化了。
再一次看看上面的三個問題,不難發現,小鴨在高雄的成功,是有所根據的:
1. 黃色小鴨在高雄,緊扣著「亞洲新灣區」這個主題。
即使遠在美國的我,從新聞媒體上都可以感受到高市府鋪天蓋地的行銷手腕與企圖心-不只是小鴨還有Discovery頻道的「亞洲新灣區」特輯播出、市府對即將落成的高雄展覽館與港灣四寶的宣傳,甚至連香港的媒體都不得不為黃色小鴨在高雄的成功而側目。
一隻光溜溜的黃色小鴨,其實並不構成什麼。高雄成功之處,在於有明確的城市建設主題,應該說,「亞洲新灣區」是張大背景,而黃色小鴨是畫龍點睛的一筆。
2. 執行層面上,市府與民間業者目標一致。
事實上這次黃色小鴨的600萬授權費,高雄市政府不花一毛,都是由民間贊助。
六百萬對民間企業來講,其實不見得是什麼大數目,但這象徵的是,地方政府和地方企業是站在同一條戰線上籌辦活動的。
雖說黃色小鴨本身是民間贊助,但政府該做的場地(光榮碼頭的整備)、交通(捷運與接駁車)、警力管制一樣都沒少做。交通方面,捷運和接駁車充份發揮了作用。水上交通雖然不甚完善(野雞船、合法民營船是最大的問題)但市府的渡輪與愛之船運載力都達到滿檔,不但紓解了很多旅運壓力,也讓收入大增。
還有一點我很欣賞的是,市府在宣傳當中,也不忘帶到黃色小鴨的製造廠商(汽球是台北的大氣層公司,浮台是高雄在地的慶富造船)。這是一種氣度很大的作為當大家都把焦點放在黃色小鴨的可愛外表之上時,市府其實在利用牠,給台灣的工業實力做了一次不著痕跡的宣傳。
3. 黃色小鴨商機雨露均霑。全市觀光產業都參與其中,並感受到它的威力。
其實高雄的黃色小鴨宣傳期不算久(因為有保密協定的關係,新聞大概要到前一個月才能發出來)這對那些想要跟上黃色小鴨商機的飯店、百貨公司、餐廳、文創業者都是一大挑戰。不要以為黃色小鴨商品和套裝行程是一夜之間生出來的!商品需要設計、生產與進貨,而套裝行程需要納入環繞整個灣區的景點(例如駁二、哈瑪星、鹽埕),還要搞定住宿的問題。
這些幕後整合都是最費工夫的,也最能考驗一個地方觀光產業的基礎後勤實力。沒有這種後勤實力,就算一千萬人來看黃色小鴨,週邊商家也不知道要怎麼賺到錢。而事實證明,高雄的觀光產業,已經從十年前那個破破落落各自為政的狀態,串連成一條粗具規模的產業鏈。
綜合以上,我覺得第三點尤其重要,黃色小鴨只是一個成功的案例,日後高雄如果承辦高規格的會展、節慶、活動,這種後勤能力都會是取勝的關鍵。
──後話──
其實這種操辦後勤的能力,早在2009世運就已經演練過一遍了。
那時候來自世界上百國家的世運選手連同隊職員,不下五千人來到高雄,更不用說來自全台與海外的看客。但我們甚至不必另外蓋選手村,而是動員了全市超過二十家的商務旅館。(雖然當時義大別墅區做選手村的傳聞甚囂塵上,但終究是沒有動用到)在交通、餐飲服務上,也沒有把選手放鴿子或是「端豬肉給伊斯蘭選手吃」的蠢事。
相比同期的台北聽運:飯店報到被放鴿子、選手從飯店到賽場再被放一次鴿子,而且有些賽場還沒有伙食服務。相比下來,高雄的公部門的執行力是比台北強的。這種辦活動的後勤實力,不完全是來自於公部門,但若無地方政府居中協調,民間業者是不太可能自發性地去搞好整場活動的。
這股旋風當中,黃色小鴨只是個圖騰,真正的意義,仍是一個地方會展觀光業的總體實力大演習。高雄的經驗值得台灣人檢討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