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大學 英國語文學系 四年級學生
11/1下午,盧貝松離台記者會新聞連結:
盧貝松大導演和女星史卡莉喬韓森受不了媒體窮追猛打,一度傳出要退出,引起全國譁然,媒體的素養又再度被拿來檢視,話題性十足。不過,盧貝松在台取景的部分已經殺青,這時候更是檢討國際大導演選擇台灣拍攝影片的動機與契機,大家也應該關心這樣的電影印象能帶給台灣什麼影響。
盧貝松在今年四月的北京電影節中曾透露:如果想和中國的電影公司拍片,他會希望拍一部有「人性」的電影。他引用了尚‧傑克‧阿諾德(Jean-Jacque Annaud)導演翻拍中國作家姜戎《狼圖騰》時說過的一句話:應該尋找有意義的故事,而非「一個模糊的概念」。雖然是在出席北京電影節對中國說的,但是或許也透露出盧貝松想脫離以往亞洲元素在西方影片中終究只是一個增加異國風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甚至有被批評為東方主義風險的「雞肋」。
盧貝松或許尚未如他的同事阿諾德(兩人同屬於Europa Corp)找到一篇由亞洲人寫出,足以感動導演拍成電影的小說或劇本,但是在前進中國之前,盧貝松卻以台灣為發想,自己編寫了《露西》這部電影。台灣媒體以及大部分的民眾或許不知道在維基百科中,對於《露西》(Lucy由電影公司暫譯)的劇情有如下描述:露西是一位住在台灣台北的運毒販(The film centres on a Lucy (Scarlett Johansson), a woman living in Taipei, Taiwan, who works as a drug mule)。
不需解釋,很明顯的這部故事的開頭背景就設在台灣。是什麼讓導演不到酷斯拉的東京,不到色戒的上海,不到備受西方導演青睞的香港,而是到台灣?台灣有什麼特色吸引了盧貝松?真的只是台北101、高檔飯店與捷運,一個所謂大都市都應該具有的配備這麼簡單而已嗎?在導演的眼中台灣是一個怎麼樣的地方?真的只是被東方主義者批評為好萊塢商業巨片「都市暴力與恐懼」的敘事嗎?這些問題是很值得在電影放映後思考的。如果我們有幸從盧貝松口中甚至任何電影演員中得知導演拍戲及寫劇本背後的哲學,台灣又應如何不落入後東方主義 (Post-Orientalism),一味呼應西方對我們的想像,穩健地行銷自己的在地特色也是值得從事文創行銷,推廣文創行銷領域的人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大部分非常不諒解狗仔做法的人們,認為這次可能會喪失一個宣傳台灣的機會,在此不談這樣的論述的是非對錯,而是換個方向來思考,當今天沒有這種機會時,平時台灣該如何在國際上展現自我,以及行銷台灣?不只台北,我們該如何像日本,英國或其他觀光盛行的國家一般讓每座具有觀光潛力大至都市小至城鎮都有其魅力讓更多來自四面八方,而不是只有對台灣有無限向往的中國遊客湧入。最終目的,我們應扭轉台灣與中國的強烈聯結,區分台灣與中國不同的城市生活或鄉村體驗之價值。由這次英國每日郵報的「誤植」來看(英國每日郵報已把China改為Taiwan),倘若不思考解決這個問題,台灣將在展現獨立個體無法取代的特殊性時面臨巨大挑戰。
Source:
1.http://www.hollywoodreporter.com/news/luc-besson-keanu-reeves-humanity-443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