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想想】數字台灣:台灣人民的投票行為

友善列印版本

九月政爭已然歷經一個月,雖然這一場戲是國民黨內鬥,但朝野爾虞我詐,倒閣、解散國會各有算計。各政黨沒人有把握在倒閣解散國會後的改選中取得利益,於是,朝野繼續喊話,但無人實際行動。

沒有實際行動,充其量也只是因為台灣選舉變數太多,不同層級的選舉,牽涉著不同的影響因素。當馬英九的滿意度來到了歷史低點的9.2%,但也不代表著有90.8%的選民支持民進黨。因此,在馬英九陣營的政治巨頭不得民心之際,民進黨也沒有因此得利。「台灣指標民調」在2013年9月30日公布民調,雖然民眾對國民黨的好感度,較前一個月下降了0.7%來到了22.4%,但民進黨的好感度也不升反降0.1%,來到了31.2%。這說明了,倒閣、解散國會後的立委重選,朝野均沒有把握取得利基。

數字台灣:台灣人的國族/國家認同變化》說明了台灣人民的「台灣人認同」壓倒性大勝「中國人認同」。但是,從1980年代末期就打著「台灣人認同」旗幟的民進黨,卻無法因這個「台灣人認同」取得選舉的過半優勢。的確,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在台灣眾多種類的選舉中,與認同比較有直接相關的選舉,當然非總統大選莫屬。然而,我們可以發現,民進黨爭取不到多數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選票;顯然,族群政治或是國族主義並不是選民考量的重點。

國族認同議題是否與總統大選的投票傾向有關?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或許有點「微相關」,但絕對沒有正相關。以表一的TVBS在2012大選後民調來看,雖然拒答率高,但還是可以做為討論的參考。的確,39歲以下的族群自認為「台灣人」的比率超過80%(見《數字台灣:台灣人的國族/國家認同變化》),但投給中國人認同的馬英九比例也分別高達45%(20-29歲)與48%(30-39歲)。

表一:TVBS 2012大選後民調(年齡別)

  全體 20-29歲 30-39歲 40-49歲 50-59歲 60歲以上
蔡英文 33% 37% 37% 37% 31% 26%
馬英九 46% 45% 48% 48% 48% 41%
宋楚瑜 2% 3% 2% 2% 2% 2%
廢票 1% 2% 2% 1% 0.40% 1%
拒答 17% 13% 12% 13% 19% 30%

(資料來源:TVBS。作者整理製表)

表二則是TVBS針對2012年大選的族群投票行為分析,這個資料呈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多數閩南人並沒有明顯的「族群意識型態」,投給外省人馬英九的比率較高,至於客家人投給馬英九的比例也極高;顯見,蔡英文的本省閩南與本省客家雙重身份並沒有多大的加分作用。由於本省閩南並無明顯族群意識政治動員,所以多數黨員講閩南語(台語/河洛語)的民進黨,並沒有因此在佔有74%台灣人口的閩南族群上得到更多分數。

表二:TVBS 2012大選後民調(族群)

  全體 本省閩南人(74%) 本省客家人(9%) 外省人(9%)
蔡英文 33% 39% 25% 8%
馬英九 46% 41% 58% 82%
宋楚瑜 2% 2% 1% 3%
廢票 1% 2% 3% 0%
拒答 17% 17% 14% 7%

(資料來源:TVBS。作者整理製表)

在外省人投票行為分析上,外省人投給蔡英文的比例只有8%,投給馬英九的比例高達82%。這個現象可以合理解釋,歷年來,只有國民黨/新黨/親民黨支持的候選人,可以進去眷村拉票的奇怪現象。不過,在族群意識與動員上得利的馬英九,老是喜歡攻擊對手「操弄族群」。對於這種「問題」,或許被關在牢裡的陳水扁感受最深刻。1998年挾著施政滿意度高達76%但光榮敗給馬英九的陳水扁(詳見1998年12月7日聯合報民調),對於這種現象,陳水扁點滴在心頭。

至於,外省人投給外省人或國民黨/新黨/親民黨的比率超過80%此現象,並不是現在特有,而是1990年代民主化以後的長期趨勢。翻開歷年來的統計數據,外省人的投票行為大致就是在這個數據附近波動。更重要地,外省人的投票率向來高於閩南人與客家人;以TVBS的2008大選民調為例,外省人投票率達到88%,客家人有87%,閩南人則降為82%。

表三:外省人在2000-2008的大選投票傾向(TVBS民調)

  2000年   2004年   2008年
陳水扁 8% 陳水扁 13% 謝長廷 4%
連戰 24% 連宋 71% 馬英九 88%
宋楚瑜 53% 未決定 14% 拒答 8%
未決定 12%        

(資料來源:TVBS。註:2000與2004為選前民調,2008是選後民調。作者整理製表)

總而言之,《數字台灣:台灣人的國族/國家認同變化》的分析加上表一資料可以顯見,台灣其實並不存在著民族主義與國族主義的爭議問題;因為,國族認同並沒有轉化成政治投票行為。表二的資料更可以解釋,多數台灣民眾並不存在著「族群意識」的動員問題,這點至少呈現在閩南人身上;「族群意識」的政治動員可能只存在外省族群動員上。

老是被媒體與敵對政黨攻擊為「福佬沙文主義」(閩南)的民進黨,卻無法得到多數閩南人的支持,到底是一種抹黑?還是有其他因素?至於長期訴求「台灣人」認同的民進黨,在「台灣人」認同居高不在的台灣社會,卻得不到多數選民的支持;顯然,台灣民眾想要的是其他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到底是什麼呢?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