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想想】夢想的三百公里

友善列印版本

讀吉田修一的最新小說《路》,有一種特別的感受。像是高鐵試車的段落中,整個車廂的人心理都吶喊著「跑呀!跑呀!跑呀!」的情景「車廂內爆出歡呼和掌聲。以各自的語言互相稱讚彼此工作的話語,四處響起」。這些段落,都讓我想起那幾年,高鐵似乎是一片低迷的社會中,唯一一件讓人興奮的事情。

那是社會蠕動不安的幾年,從99年開始,台灣社會就充滿了躁動的氣氛,似乎期待著某種改變。我還記得當時一位好友在學校走廊被撞掉了書包,散落一地的書本中居然有一張國民黨黨證,他急切而害羞的在同學的訕笑中解釋著,「這是我爸叫我辦的啦」。那時候,加入國民黨好像是一種很恐龍的中古時代行為,果不期然,第二年的選舉中,政黨隨即輪替。

高鐵正是在這樣詭譎的氣氛中興建完成的,儘管彼時民眾對於民進黨執政的「恨鐵不成鋼」情緒正蔓延往整個社會,但高鐵仍然一步一步地興建完成。終於來到三百公里時速的進度,雖然來得慢了些,卻仍然為稍許低迷但卻不安蠕動的社會帶來了一些振奮的作用,吉田精準的描述出當時的參與者、觀察者,因為「一起努力了什麼」,到最後那一剎那的振臂高呼情緒。

作為一個外國人,也許吉田修一並沒有特別想要抓住當時的社會氣氛,但我卻認為透過街景、輿論或者旁觀者、參與者對於興建高鐵這件事情的描述,像賣紅豆湯了老闆娘在打烊前慨歎,「以後回娘家就方便多了」這樣的情緒,其實盈溢在當時的社會中,而小說家吉田,確實隱約勾勒出當時的社會氛圍。這也是讀到幾個有關合作、測試、通車等等段落時,讀者的情緒會被牽動的因素。因為當時的我們,確實有一種「台灣也有高鐵了」的興奮情緒。

我還記得通車沒幾日,我就因為要去台中出差,非常興奮的來到板橋試乘半價高鐵。列車發動,逐漸加速時,心裡也響起了「跑呀!跑呀!」的加油聲。不久來到300公里時,心中奇妙地浮現了一種「台灣也有高鐵了」的情緒。小時候對於日本有新幹線的羨豔,到台灣自己也有高鐵的驕傲,應該是當時許多台灣人心中的感觸吧。

通車不久,我就因為選舉的關係而頻密的搭乘高鐵。南北之間一日的生活圈,讓我可以一早出發,再搭最後一班列車回到台北家中,這是過去遠遠無法想像的事情。儘管因為頻繁搭乘,興奮的感覺不再了,但那種不再,應該是一種高原期的情緒,而不是回到低谷的那種感覺。直到現在,搭乘高鐵經過嘉南平原時,三百公里時速從田邊呼嘯而過的快感,還是經常振奮著我因為出差而疲倦的心情。

吉田的小說原先是想要寫台日之間千絲萬縷的情緒,卻意外對台灣讀者勾勒出當時台灣社會對於新事物期待的心情,他自己也應該始料未及吧?仔細回想那八年(1999-2007)的社會,並沒有某些人想像的那麼失落,重大建設不僅僅是建設,更是一種對於生活型態、期待的改變與刺激。也許後來的結局令人失望,即便高鐵通車也無力改變那種情緒,但我寧願相信,那種失望是「恨鐵不成鋼」的失望,而不是徹底放棄的絕望。

前段時間,民進黨舉辦回顧八年執政的研討會,試圖想要定調過去八年是有成績的,卻沒有引起輿論的矚目。其實執政一定有成績,只是成績沒有預期的好,才造成普遍性的失望情緒。會有這種結論,主要的原因是人們對於首次政黨輪替有太高的期待,而民進黨的成績單不符合這樣的期待。就像大家希望你考一百分,結果你只繳出七十分的成績單那種失望感。

關於這種社會情緒,我倒是覺得小說家要比政治家更敏銳,更能夠抓住那種氛圍。反過來說,我也不禁要好奇,小說家怎麼描述08年至今的五六年?喜歡日本史的朋友最喜歡把這段期間比喻成幕末,那種嘉年華之後,猶如末日,不知道這個國家接下來該怎麼辦、要走去哪裡的絕望情緒,我想在未來的文壇中,這倒是很值得觀察的議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