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視覺研究博士,文化研究與動畫學者。
華隆紡織的勞工運動,從六月走上街頭抗議長達三個月多,終於在九月中暫時落幕。這起罷工事件,起於十多年來的減薪與扣薪,結束只是因為工會終於妥協,接受資方返還七折八扣的欠薪與退休金的協議,而不是因為政府介入,做出制度上的救濟與裁決。
這個事件突顯的是台灣勞者長久來未覺醒的勞動意識與政府的漠然。加班費被扣,颱風天上班,週末自願加班等不利條件,仍是勤奮而乖順的台灣勞工默默承受的勞動條件。華隆的事件雖然暫時落幕,但勞工的權益還是要靠自己積極捍衛,而不是仰賴資方的善意,而政府在司法與制度設計的關鍵重要性,更是無可取代。
自組工會就是勞工意識的覺醒的第一步,這令人不禁想起美國上個世紀的好萊塢罷工事件。
迪士尼卡通動畫公司,這個與童年幸福感成為同義詞的公司,也曾在1941年,爆發大型罷工與示威活動,抗議華特.迪士尼(Walt Elias Disney)的公司管理方式與薪資福利制度。
迪士尼會爆發罷工,其實與美國當時的社會氛圍有很大的關係。美國自1935年華格納法案(Wagner Act),也就是勞動關係法案(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Act)通過後,勞方組工會的權利受到保障,各地的工潮不斷,要求平等的勞資關係。但社會上對於組工會的討論,又常陷入意識型態之爭,這也是因為自蘇維埃成立後,美國也曾在1920年代發生「恐紅」(red scare),而大企業主動輒將勞工運動人士冠以共產主義的紅帽子,作為反對的手段。
企業主反對工會的原因,其實就是害怕勞工可「集體協商」(collective bargaining),而失去一手主導收益分配的特權。迪士尼本人也是站在保守的大企業主的立場,而且還異常堅定。
1930年代的美國,幾乎都是在經濟大蕭條中度過的,一直到1930中期後才開始走出陰霾。在1930年初,迪士尼卡通公司,稱得上是極少數不受經濟不景氣打擊的成功企業,也以良好的工作環境與員工的強烈光榮感,吸引著全美各地最優秀的藝術家前往求職。這樣傳奇的公司為什麼會爆發罷工?除了上述的外在大環境,最重要的是迪士尼大部份員工感受到長期被欺騙與剝削。
早在1934年,迪士尼便開始策劃推出全世界第一部動畫劇情長片《白雪公主與七矮人》,直到1936年春才由設計階段進入實際製作階段,1937年底公開播映。以卡通而言,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完成,堪稱壯舉,因為,卡通製作和傳統紡織業很像,老實說來,都是高度勞力密集的工業。
卡通的原理就是用一張張畫出來的圖畫製成電影,一秒鐘要24張圖畫,一分鐘就是1440張,雖然不用每一格就準備一張圖畫,但短短一分鐘至少也需要數百張圖。而且,每張圖畫都先是完成鉛筆稿,再轉描至賽璐珞片上著色,再逐張拍照。在電腦還沒發明之前,卡通就是手工業。
可以想像,一部長達一小時半的動畫長片,需要多少勞動力才能完成。為了趕在期限前完成,所有的員工就是不停地加班,沒有週末或休假可言,而龐大預算,也使得薪水發不出來,1936年也取消了自1933年建立的分紅制度。
《白雪公主》終於在1937年耶誕節前夕推出,資方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與大筆金錢。然而,迪士尼並未按照原先承諾的,補償大家多年來連日趕工所積欠的薪資與加班費,更別說分紅;而將收益大部份投入興建另一個全新的工作室。
更糟的是,新的工作室突顯了迪士尼內部薪資階級的高度不平等,高薪的藝術家可享用一流的餐廳,但一般員工可能連一頓普通餐點都困難。同時,在《白雪公主》之又急欲推出一連串的新片,包括《木偶奇遇記》、《幻想曲》等,工作壓力仍然十分繁重。於是,當大家聽說好萊塢其他卡通公司的同業加入了工會組織,就可以享有保障,都很心動。
眾所周知,迪士尼公司的文化,強調友善、輕鬆、幽默的態度,親切地彼此直呼名字,而華特則常以一個鄰家大哥哥或叔叔的形象自居,對於員工,則自認為大家長。但有一個小故事,說明了這個態度的問題所在。當迪士尼公司開始有人決定參與組織工會的行動時,華特‧迪士尼立即自行成立一個假的工會,企圖和員工自發的組織來個魚目混珠。
在抗議聲中,華特‧迪士尼仍不改立場,他的反應是:「你們如果自組工會,以後就不歡迎到我家的游泳池玩了!」 迪士尼採用的手段,也令人難以置信。他策劃了許多枱面下的手段,來威脅帶領自組工會的巴比特 (Art Babbit),包括請來洛杉磯的警察逮捕恐嚇工會份子,勞資對峙非常嚴重。(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