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被學術界認為是政治人物,被政治圈說是讀太多書頭殼壞去,想當作家但是藝文界覺得他沒有才華,因此只好繼續在學術與政治之間流浪,並嘗試寫一些風花雪月文章來野人獻曝。
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aswing1978
蔣經國一生講過有道理的話不多,但面臨解嚴的關鍵時刻,這句「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在變」確實影響了後來台灣的方向。很多「唯蔣是從」的人都很愛引用這句話來突顯蔣經國對台灣民主化的重要性,但這些引用的人,卻總是最無法參悟這句話的人。只要有改革的機會,他們一定要站在時代、環境與潮流的對立面。國會改選,不行。總統直選,不行。廢除監院,不行。精簡台灣省,不行。公民投票,不行。軍務改革,國軍士氣會受影響。
但時代潮流總是席捲的很快,不管這些保守勢力怎麼頑抗,大浪捲來,總是無人可以倖免,門一道一道開,反對總統直選的人也選上了總統;反對公投的人也搞出了假公投來「還權於(愚)民」。但即便如此,這些喜歡引用「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在變」的人,遇上新的變時,卻都還是要堅持站在與時代環境潮流逆向之處。而且這種搞不清楚狀況的病會傳染,現在連在野黨都染上這種不「智」之症。
上個星期,號稱二十五萬公民穿上白衣,以網路集結,走上街頭,成為民主化以來最浩蕩的一次街頭運動。輿論一致認為,這是「公民社會」的展現。過去十幾年來,台灣社會學界對於公民社會的共同提問,一直是條件既然全部具備,為什麼台灣的公民社會沒有辦法浮現(emerging)?但這次的運動似乎讓很多研究者或觀察家都認為,這場運動正是一直未浮現的「公民社會」的浮現,他所督促而來的修法,讓學者專家們對於台灣有公民而無社會的觀察,有了改善的契機。
但即便有所謂「浮現」,畢竟也只是曇花一現。在這次白衫軍上街的運動中,我反而觀察到這種「公民社會」的不成熟。上街頭無疑是一種政治活動,以非政治來傳導政治活動,本身就極為荒謬。據說部份「公民1985」成員,對於政治極為感冒,結尾那篇發人深省的長演講,也遭到部份成員認為帶入大埔、核電等等議題「太政治」、「都是民進黨要的」,害怕被「抹綠」。是不是民進黨要的為其次,其實我倒是想問問,這些議題,是不是公民想要的?
當我們為了洪仲丘之死義憤填膺,認為國家機器以不透明、前現代的機制亂搞、欺騙的同時,大埔徵地的議題、核四興建與否的問題,難道不是同一個政府、同一套欺騙的再現?如果是的話,為什麼要因為民進黨支持就退卻呢?這意味著,「去政治的政治」這種奇怪的現象,讓剛剛浮現的「公民社會」對於政治左支右絀,還沒有學會坦然面對。這當然不是誰的錯,而是剛剛浮現,尚未成熟的公民社會必然面對的課題,學習善用政治力量,與政治團體兄弟登山,這些「公民」應該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當然,政治力量本身的惡名昭彰,的確是這些公民團體對政治力量望之怯步的原因。政治人物本身的不真誠,讓公民對政治力量理所當然的產生懷疑。甚且,當新的時代、環境、潮流來的時候,政治人物其實也還沒學會怎麼面對。就如廢除軍事法檢的修法,我認為朝野其實根本都還沒有準備好,只是乘勢而起,應付過去而已。
廢除軍法體系確實是轉型正義的一環,但軍法體系存在多年,應該改革處經緯萬端,朝野既然有高度改革共識,為什麼不能先停下腳步,好好討論一下,觀察國際軍審體系變革狀況,多作充足討論,然後再「一步到位」?我問了不少委員,他們的回答都差不多,他們認為如果不動作,立法者就是荒疏怠惰,會慘遭民怨淹沒,因此即使每個人都知道這個案子可以在更細緻的處理,但人人卻都貪圖快速。
過去幾年,這種因應時事的立法多如牛毛,有人車禍死亡就立法要求後座要繫安全帶、食品添加物有哪一種毒就在食管法寫下哪一種不能用。緊急式回應的立法粗糙無比,留下不少後遺症。甚且,既然只需要先回應時事,後面的事情都是後面再說,立法者也不想花時間研究。這類立法最大的災難,莫過於2005年的第七次修憲,在毫不考慮後果的情況下減半了國會、更改了選制,並且限制了憲法再修改的任何可能性。事後朝野歡慶一天,卻留下八年僵局至今,「民粹立法」的禍害,正是「民粹政客」因為不想動腦,自己捅出來的簍子。
如果白衫軍上街真的是「公民運動」,政治人物卻一如過往,採取「民粹立法」的方式回應公民運動,那公民為什麼不生氣?整個軍事法律體系的改革,是否有任何一位朝野立委,願意迂尊降貴,找公民團體溝通延遲修法以求周延的可能性?顧立雄、人權律師們、九把刀、洪家姊姊,難道都是不可溝通之人?朝野政治領袖有沒有意願花時間和他們聊聊周延修法的可能性,以便一舉解決五十年來的陳窠?沒有,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在變,如果公民社真的會來了,政治人物的腦袋卻還是沒有變,還以為還是鄉民社會的時代。
當年解嚴時乘浪而來的民進黨幹部們,似乎漸漸的被體制馴化,忘記了溝通的可能性,甚至忘記了和他的支持者與民眾溝通的方式。於是,當時代、環境、潮流變了,他們卻還沉溺在過去的榮光中,忘記跟上。當大浪襲來,政治人物才不分朝野,紛紛發現自己被捲落海中。這種駑於回應的方式,不僅僅在洪仲丘案發生,也在反核四、甚至在野黨自己提出的國是會議等等議題上發生。成功的政治人物不會逆流而上,他會比其他的人先看見潮流往哪裡去。當民意的方向在變時,如果政治人物沒有學會因應、溝通,甚至嘗試引領,他們那跟不上時代的老態就會顯現。
於是,在這「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在變」的洪流中,我們看到一個生嫩而初初浮現的公民社會,以及一群還沒搞清楚狀況就被打入海中的朝野政治人物。但我個人一廂情願的猜測,公民社會的年輕人,很快就會學會與政治力量相處的方式;倒是遲遲無法顯現真誠的政治人物,可能會和那些「唯蔣是從」者一起,被洪流捲的不見蹤影。新的時代也許快來了,但它只會把機會留給準備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