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是教育工作者,曾經幹過記者、教過書、作過研究,喜歡田野調查。
主張核四公投,在台灣的反核四氛圍下,是會被「公幹」的。公幹的理由,主要來自於兩層顧慮:第一、核四拼裝車很不安全,如此不安全的核四不能成為公投項目;第二、鳥籠公投的現實下,根本就是以假民意行核四續建之政治工具。
以上兩個都言之成理,但也值得商榷。首先,核四是不是台灣核能電廠中最不安全的,這是值得爭論的,畢竟現有的三座核電廠也是外國媒體點名的可怕核電廠。況且,核一到核三基本上都是威權時期的建物,核四則在民主轉型期間,威權不透明的獨裁階段的建物會比民主轉型期間的建物,更優、更令人放心,這怎麼說都難以說服人啊?縱連高雄港區的倉庫,日治時期依舊保留如初,但戰後國民黨來興建的倉庫,多因腐朽不堪打掉了。
再者,鳥籠公投的現實,意味著人民的民主武器被國民黨給綁架了,若能鬆綁鳥籠公投,或許有助於我們人民未來裁決出更好的各項公共政策。當然,若將反核四的焦距挪移至鳥籠公投,雖可能導致反核四焦點的暫時性轉移,但卻將因此開出一條通往非核家園的康莊大道。
看似否決核四公投,實則擺了一道
然而,政治總是多變的。日前,核四公投提案被否決之後,馬家軍立委吳育昇馬上提出:「沒有安全檢測,沒有核四公投」,核四公投議題似乎落幕,皆大歡喜。果真如此嗎?究其實,一切只是回歸到原初狀態,馬邦伯依舊掌握著「核四牌」續停建的發牌權,只要看準時機,依舊可進行政治通殺與收割。
事實上,連戰2月24日訪中拜會胡錦濤跟習近平之後,進行中共在台政治代理交接後的兩日,江宜樺遂主動放出「核四公投」消息,此後核四公投成為爭議。直至,日前公投提案否決後,吾人才驚覺,或許我們以為國民黨是希冀利用「公投」來強渡核四關山的理解是有誤的,馬邦伯並非真誠地想「公投」,而只是想利用「公投」跟中共「任性撒嬌」地說,其馬邦伯才是台灣的「話事人」,直接對口即可,毋須連戰代理。
受到鳥籠化的「公投」,伴隨著2004年的防禦性「公投綁大選」,公投幾乎被污名化為政治操作的代名詞,讓人忘卻「公投」是這個「驚死、愛錢、愛面子」且不敢造反革命的鬼島人,僅存的向國際宣稱的自保武器—在中國兵臨城下之際、在國共密約賣台時、在美國「暗時吃西瓜反症」棄台時……等等情況發生。儘管,學者總說中國2005年制訂的「反分裂法」是為了與美國的「台灣關係法」分庭抗禮,但其實這是更受驚於2004年阿扁推出的「防禦性公投」之故。
重鑄民主武器:奪回屬於人民的公投
事實上,重新組建並引導反核四力量在鳥籠公投修法上對決,一方面逼迫國民黨鬆綁目前的鳥籠式公投,把公投重鑄為可親性更高的直接民主武器,為未來各項公共議題的直接民主鋪下基墊。同時,設若鳥籠公投依舊無法修正撼動,則必敗無疑的核四公投對決,也將讓反核民意經過政治洗禮,而瞭解到核四爭議作為眾公共議題中的一項,只是一條魚罷了,「公投」才是真正的造福人民的釣竿。據言,曾經推動高雄市小班制教學公投失敗的教師團體,他們終在南台灣反核平台上提出類似「公投」是民主釣竿的看法。
再者,核四公投若失敗,仍有核一到核三可以繼續努力公投,但若今天是因為核四安全檢測之故停擺核四,則非核家園的目標,將因尚未商轉的核四停建後暫時性地受到冷凍。請先釐清,我們的目標是非核家園,還是反核四。這個搞不清楚自己要甚麼的狀態,讓大家將重心聚焦在「反核四」本身,如同當年國民黨與媒體逼迫下核四復建,此後反核運動便重傷數年。
其實,只消當年反核人士腦袋能商轉一下,要求阿扁去貢寮跟鄉親謝罪道歉,然後提出5年後核一除役、9年後核二除役的時間表(意味著DPP必須連任,這才是利益皆大歡喜的「政治」啊!),這即是打破政治僵局,同時往非核家園挺進的政治操作。當年反核運動反挫不是因為藍綠對立、更遠非政治操作,而是反核人士自己無法釐清自身要啥所致。
復次,一把好的釣竿,將讓人民在未來釣到更多的魚,而阻止我們擁有一把好釣竿的政黨,便是人民與民主的敵人。讓核四以公投對決吧,先是鳥籠公投法本身,再來即是核四公投本身,此舉才可讓反核民意經由鑄造人民的民主釣竿過程,蛻變為真正的自主公民,而非期待明君聖主賞賜魚的草民。何況,「公投」其實也是對大失民心的馬邦伯政權的否定指標呢?!
同時,當我們能重鑄公投這根好釣竿之時,此一枚擁有敵國外患且又不被國際承認的島嶼,以及只會「合理非非」(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的內建禮貌規訓的鬼島人,在關鍵時刻來臨之際,至少還能「奮力」(只要出來投票)的最後一搏囉。
我認為,馬邦伯在核四商轉,與讓「公投」弄假成真並成為台灣人民習慣的民主武器之間,他寧可棄核四商轉,都不要公投弄假成真呢?!
以上,請公幹吧。
※ 延伸閱讀
《破解核四公投的祕密 (附:民進黨好乖,反核份子來給你檢查身體) 》(by 佛國喬)
想想論壇一歲了!
八月十日(六)下午,誠摯邀請您來與我們一同慶祝、交流。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05089979523110/
專欄作者讀者見面會|張睿銓〈囡仔〉募資感恩之旅首站